旅行長的十個旅遊觀察(二):山、海與城,尋一個屬於台灣的『地理』樣貌

「發展觀光」和「地理條件」,
是絕對不可分的兩個課題。
台灣究竟有什麼地理特色,
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旅人、
不遠千里也要來造訪,
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


說好要寫十篇的第一篇文發表之後(參閱〈旅行長的十個旅遊觀察(一):招誰惹誰的「墾丁」,如何找到自己的「模式」?〉),有讀者反映說,欸,不是要談「模式」嗎?模式在哪?⋯⋯好嘛,如果一篇就可以把話都說完,還需要預告寫十篇嗎?這一系列的文,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期望能提出終極解答,因為台灣觀光發展的答案,絕對不是光靠「鍵盤柯南」就可解的。主要還是紀錄過去兩年個人實際觀察與思考的過程,當然也需要更多的討論與參與。

但其實在上文中,已經一言以蔽之地點出了我理想中的發展模式:發揮台灣原本的地理與人文魅力,而非強加的更多包裝或想像。接下來,就讓我再用一些例子來闡述。(主圖:很美的海灘與渡假飯店,是吧?可惜這不是墾丁,而是夏威夷的茂宜島。夏威夷各個島嶼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與特色,我們能與之競爭嗎?)

「墾丁之亂」給我的反思

相信大家還記得,在這半年「墾丁之亂」(指的是媒體不斷炒作「墾丁很貴又沒人去」的狀態)期間,曾經出現過一篇 PTT 鄉民寫的專業文,被廣為被分享與討論。回頭找到文章連結,發表於 2017/12/07,原始標題是「Re: [新聞] 墾丁觀光8年來最慘 ,業者點出:陸客減少」,有些內容農場轉載,另下標題為「墾丁觀光崩跌該怎麼救?專業鄉民提出超強拯救墾丁觀光建議,根本就該去當觀光局長了」——必須說,這篇文真的寫得很好、很認真,雖然作者說「給我五分鐘,幫我評論一下我的方向建議是否能讓墾丁起死回生」,但我認真地花了很多個五分鐘來拜讀。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舉關島為比較對象,再加上中國烏鎮、新加坡聖淘沙、紐西蘭……等等實例,指出了結論是「期待散戶去自己提升,自己管理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官方或民間組織整個管理升級」。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有計畫、策略性的整體規劃,像關島一樣,自然可以吸引觀光客前來。可以這麼說,關於墾丁適合的發展模式,其實作者已經講得很完整,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說得更好。But,就是這個 But,當時就有人分享到旅遊產業主管單位以及業者的群組中,也引起一些討論,得到的答案是,嗯,用比較委婉的講法:可能性不高。

原 po 或者支持其論點的網友,如果知道這個結論,一定覺得很不服氣;又或者覺得就因為這麼消極的想法,所以台灣觀光才無法進步……等等。但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所提出的許多作法,一是需要極強大的政府或主管單位,二是需要極有錢又有 sense 的業者,很抱歉地說,這兩個條件在台灣基本都很缺乏。如果撇開現實狀態不管,我想很多人都可以提出許多很棒的 idea,但如果只是寫爽的,那就爽就好,不必期待太多。

當然該文中有許多很經典的提議,後續還會不斷提出來參考與討論;但至少目前,我的主要論點都將會是:Less is More,與其多做(繼續開發),不如少做(回歸本色),以現有條件去思考並優化之。

一半海洋幻想,一半地方現況

其實在我更年輕的時候,因為去的地方不夠多,看到某些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模式,常會覺得「只要妥善規劃,台灣也能如何如何」,但實際上每個地區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狀態都有差異,很難互相套用。而且講白了,如果墾丁變成另一個關島或另一個沖繩,還是談不上自己的特色,考慮到要吸引更多外國旅客來台,至少區域性的競爭條件是必須被深刻與評估的。

在眾多討論過程之中,我也曾看過一個論點,而且是來自於某些資深的旅遊從業前輩,説「台灣四面環海,最適合發展海洋遊憩」,甚至建議直接在墾丁興建郵輪港。這樣的提案,當地業者看了可能覺得很興奮、很支持,但我相信大多數的人聽到,應該和我一樣,在心中默默翻白眼吧。而這就延伸到了我想談的第二個主題:「地理」。

沒錯,台灣的確四面環海;但四面環海,就代表很適合發展海洋遊憩嗎?我想這兩者並非可以完全劃上等號。

首先,如果認真來想,台灣可以做為「度假沙灘」的海岸線,其實少之又少。當我用「台灣最好的海水浴場」為關鍵字去搜尋,得到的結果,也大多集中在極北(台北、新北、宜蘭)或極南(高雄、屏東、台東),假設先不看離島好了,整個西部台灣海峽側,從北到南,論沙的質地與海水的顏色,大多黯淡,而且大多數的海岸都過度人工化,或在不遠處就有工業設施,缺乏度假沙灘所需的悠閒感。

而東部不必我說,大家都知道是漫長的岩岸甚至懸崖。其實岩岸未必不能做海上遊憩,好比說在地中海的義大利或希臘,都看過直接從岩岸上的餐廳或飯店,搭個鐵梯直接下到海水裡的做法,但那條件是:地中海波浪小、浮力大,而且岩岸道路與建築距離海平面不遠。這樣的條件,在台灣東部的太平洋岸也多半不適用。

義大利的蘇連多半島以及卡布里島,氣候怡人,位置得天獨厚,地中海(第勒尼安海)風平浪靜,可以直接從岩岸下到海灘或海中。圖為波西塔諾(Positano)的海灘一角

換句話說,台灣雖然四面環海,可是漂亮的沙灘就那幾個,開發一個就少一個,從比例上來看,它們實在應該被保護,而不應該被開發。

不是不能開發,是不能做錯誤的開發

記得幾年前曾經喧騰一時的台東都蘭的美麗灣開發議題,做為旅遊業的從業人員,我不否認興建一座度假飯店,可以帶給當地經濟效益、以及就業機會,而且當時業主也出來申冤,說自己是看了夏威夷發展度假飯店帶來的榮景,希望能回饋鄉里,沒想到竟然不被諒解云云。

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當我去了三次夏威夷,並且從歐胡島延伸到其他島嶼之後,便不太贊同這個說法了。夏威夷的政經設施幾乎都集中在歐胡島上(特別是檀香山),但是其他幾座島嶼維持著低度開發,例如第二次去夏威夷的人,通常都更喜歡茂宜島,你可以說它是一座沒那麼商業化的歐胡島;而大島和可愛(考艾)島,又更原始。換句話說,人家是有那樣的條件,可以在不同島嶼上兼顧發展與自然,但如果以台灣來看,當墾丁已經開發到一定的程度,則台東是否應該保持較原始的狀態?

更何況,當時我到現場看了飯店建築,就完全能理解反對者的聲音了,因為飯店的設計或造型「高」「聳」,也缺乏地方特色,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沙灘都可以。曾經在馬來西亞看過擁有私人海灘的度假村,不僅不蓋高樓、儘量以自然建材為主,甚至還聘請駐村生態學者,全力維持景觀與生態的原貌(重點是可以賣到不錯的價格);而如果以我的好友游智維最常舉的例子,星野集團的「虹夕諾雅 竹富島」,是以保留整個傳統聚落、甚至讓村民成為共同經營者——這樣的概念,我相信反對的聲音就會比較少。而且,像這樣的發展模式,可以寫成很好、很正面、很勵志的故事。台灣的觀光產業,太缺乏這樣具有正能量的故事了。

所以,並不是不能開發,是不能做錯誤的開發。

馬來西亞的月之影渡假村,採取了與環境融合的低調設計

前面提到東部因為大多是岩岸與懸崖,不適合做海洋遊憩,但這幾年我看到一個很棒的活動,就是海洋獨木舟。在太平洋上划獨木舟,回頭看清水斷崖,那般壯麗的景緻,是週邊地區少有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反而覺得,雖說台灣四面環海,但其實真正的特色反而是山,而不是海。或者說,山與海並存的景緻,才是台灣真正的魅力所在。以前日本還曾經將台灣稱為「高砂國」或「高山國」,雖是音譯,卻非常符合這座島嶼的意象。而說到山的魅力,我有許多大叔朋友近年不約而同愛上登山(以及露營),認為台灣最美的風景都在山上。(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因為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沒有太多醜陋的人工造景吧)

在之前偶然的工作機會中,我認識了熱愛台灣的外國人——小飛(Follow Xiaofei 網站連結),相信很多人也都已經知道他。他致力於發掘台灣各地的秘境,尤其是洞穴、瀑布……等等,這也是山之魅力所在。純拼海洋渡假拼不過,但如果結合海與山的優勢,即使兩者可能都並非頂尖,但加起來至少更有特色與競爭力。在前述的 PTT 鄉民文章中,他也有提到紐西蘭的案例:「跟紐西蘭可以學的是,如何將大自然的觀光資源,用最美,最方便。資訊充足,又人造感低的方式吸引觀光客」,這就符合我心中對台灣「地理」觀光資源的理解。

如果是你,你要選一個比關島、沖繩,甚至菲律賓、馬來西亞遜色的海濱渡假村,還是山與海的車程距離在一小時左右,兼具「城鎮+海洋+高山」的多元島嶼?這是我在這篇結束前,提出來的一個課題。

(後記:這篇文章寫完時,瞥到新聞標題,墾丁泡泡趴今年又要「復活」,而且台東杉原海濱的開發案似乎也仍蠢蠢欲動。做為旅遊產業從業人員,我其實都祝福他們能夠成功,能成功至少是一個模式。但如果還是欲振乏力,或許就願意重新回頭來思考。但謹記,台灣的自然環境,開發一個就少一個,原始的美麗是回不去的。)

試著回答看看:

一、你認為台灣的觀光應該『繼續開發』還是『回歸本色』?
二、有哪些國外觀光發展案例是值得台灣借鑑的?
三、你認同本文對於『地理』的觀點嗎?

如果你願意跟我們分享,歡迎投稿旅飯,讓編輯部與旅行長知道你的想法!我們的信箱:contact@pantravel.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