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大戰:突尼西亞拍片現場記(上)


既然這一代的地球人,終其一生可能都難以實現前往星際旅遊的夢想,

那麼,在我們能力可及的範圍,如果存在著一個名為塔圖因的「星球」,

怎能不令人心生嚮往,立志前往一遊呢?


【旅行長註】雖然《旅飯》到目前為止,主要仍以台灣和日本的內容為主,但我們心裡其實並不設限,始終期待著能夠持續拓展版圖;如今正逢《星際大戰》電影熱潮再起,曾經三度前往星戰電影拍攝場景的旅行長,心中難免蠢蠢欲動,將帶著讀者飛出亞洲,前往「塔圖因」*一探究竟……


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系彼端;

兩顆炙熱的太陽、永遠照耀著一個不適宜人居住的沙漠行星,它的名字叫做塔圖因(Tatooine)。在這個不毛的星球上住著一個年輕農夫,和他叔叔、嬸嬸共同守著這帝國邊陲的一方農場。他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就要這麼平凡地過了,直到有一天,兩個從一場攔截戰役中逃脫的機器人,帶著一則求救視訊,意外闖進了他的小世界;也讓他因緣際會地遇見了老絕地大師:班(歐比旺)‧肯諾比

這位年輕的農場男孩──路克‧天行者,從此發現他傳奇的身世、走上宿命的征途;在未來,將與他那投入黑暗原力面的父親相遇,掀起銀河帝國的萬丈波瀾……

這部電影,在和我同一年代的男孩心中,必然留下了難忘的共同記憶。當它在1977年初次上映的時候,創下了當時的影史最高賣座紀錄;它就是《星際大戰》(後來更名為《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

電影中路克生活的行星塔圖因,那一望無垠的沙漠、洞穴屋,以及日落的景觀,在少年的心中烙印下寂寞、神秘、陌生而刺激的深刻印象。要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部電影中的沙漠行星場景,都是在一個叫做突尼西亞的國家拍攝;而,又過了許多年,才終於真正踏上了這座星球……呃,不,這個國家的土地。

儘管實際上《星際大戰》拍攝的景點,分佈在突尼西亞南部的吉利特鹽湖(Chott el Djerid)、緬地因(Medenine)和瑪特瑪它(Matmata)等地,但是在這附近,的確有一個城市就叫做泰塔溫(Tataouine) ;而這座城市的名字,顯然就是導演喬治‧魯卡斯靈感的來源。


泰塔溫(Tataouine)

現實世界中的泰塔溫,是泰塔溫省的省會,儘管全省面積很大,卻幾乎都是岩質沙漠以及砂質沙漠,人口僅有十多萬人。泰塔溫市本身並沒有太多觀光資源,可是實在太有名氣了,到週邊景點的旅客,不免都要進城看看、或在這裡吃個當地風味的午餐、喝杯土耳其咖啡或薄荷茶。

a_000_塔圖因_001

住在泰塔溫的居民,除了阿拉伯人以外,就是沙漠原住民柏柏人(Berbers)。他們就地取材,在這片乾涸的大地上建立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沙堡(Ksar),作為共同的穀倉使用;規模比較大的沙堡還包括居住、宗教與防衛機能。穀倉造型的沙堡同樣出現在星際大戰首部曲中,小安納金居住的奴隸城鎮,是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下篇將會介紹更多《首部曲》的場景)

a_000_塔圖因_003

(圖為年輕時代的旅行長)

a_000_塔圖因_004

當然,目前有許多嶄新的沙堡,內部改裝為餐廳或者旅館使用;雖不確定住起來是否舒適,卻是在世界其他國家難得的旅行體驗。

a_000_塔圖因_005

a_000_塔圖因_006

Tataouine 儘管不能完全等同於電影中的 Tatooine;但,無論如何,在全球的星戰迷心中,這裡已然成為一個朝聖的地點:管它原名叫什麼,它,就是塔圖因

a_000_塔圖因_007


瑪特瑪它(Matmata)

儘管因為塔圖因這個星球的名字,使得泰塔溫也沾了光;但是對於影迷而言,最早聞名的突尼西亞城鎮,應該還是瑪特瑪它。因為電影中路克的家(後來一般稱為「拉斯居(Lars Homestead)」,因收養路克的叔叔「歐文‧拉斯」而得名),就在瑪特瑪它這個小鎮拍攝。

要前往瑪特瑪它,一般按照行程順序從位於西邊、以撒哈拉節慶聞名的城市杜茲(Douz)過去,距離約九十公里。儘管也有品質不錯的公路,但換乘吉普車體會越野的快感,是許多旅客會採用的方式。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1

如此的窗前景觀,是否真有前往另一個星球的錯覺?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2

由於長年以來影迷的造訪,帶動了這個地區的旅遊,突尼西亞觀光局在此也設有遊客中心。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3

瑪特瑪它的地勢起伏,有些小山丘,在地質上被稱為「岩質沙漠」,或更正確地說,「岩漠」。突尼西亞有「岩質」、「鹽質」和「砂質」三種不同的沙漠地形,各有其景觀特色。窗外驚鴻一瞥的地景,以及當地居民的住家,幾乎活生生就是塔圖因星球上的民宅樣式。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4

瑪特瑪它更因《星際大戰》知名之後,簡直成了突尼西亞的好萊塢,也仿效洛杉磯,在山丘上矗立了鎮名地標,以及阿拉伯文、法文、英文的「歡迎」。(突尼西亞曾是法國保護國或殖民地,達七十五年之久,因此路標和招牌多有法文並列)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5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6

登上山丘,遠眺四周,不同時間拍下的畫面,倘若忽略電線桿與道路等人工的痕跡,更像外星地景;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喬治‧魯卡斯要捨棄洛杉磯近郊的沙漠不用,要大老遠跑到北非來取景:因為這裡的地景更陌生、更原始,更有野性。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8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09

a_001_Matmata_瑪特瑪它_010


星戰旅館Hotel Sidi Driss

說「星際大戰在瑪特瑪它拍攝」,是個籠統的範圍。更精確的說法,真正令這個位於山丘上的小鎮聞名於世的,就是路克的家/拉斯居的場景,現在已經改成旅館或背包客棧的 Hotel Sidi Driss.

事實上在山丘的許多角落,都藏著北非原住民柏柏人的傳統穴居,其中又以此地穴的位置和景觀最具特色。為了對抗沙漠地區的惡劣氣候與溫差,柏柏人鑿窯洞或地穴而居,有冬暖夏涼的效果。在電影設定中被兩顆太陽照射的塔圖因星球,地表乾燥炎熱,設想人如果居住在上面,最理想的方式也不過如此了。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01

星戰旅館的接待處,不僅貼滿了當時的劇照,櫃台上的電視,還隨時播放著當時在此地拍攝的電影片段,呼喚著影迷們的記憶。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02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03

當時做為外星拍攝場景,當然不會這麼大剌剌地將地球的電影片名漆在牆上,這指標顯然是事後才加上的,讓來訪的影迷看到,心跳立即加速了。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04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05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10

地穴中庭還保留著許多用塑膠道具加工過的佈景,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讓原本的穴居看來更有「科幻感」;而這些佈景的風格,也反映了1970年代對於太空的想像。(原本我寫的是對「未來」的想像,但隨之想想,不對,因為星戰電影描述的,是「遙遠銀河之往昔」的故事啊。)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06

因為旅行長年輕的時候也曾擔任廣告片場的美術設計,深知許多道具並不一定得做到非常精細,只要在鏡頭中呈現應有的效果即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其實銀河邊疆的荒漠星球上之農家,原本也就不應該太高科技,才符合設定吧。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08

站到地面上(是的,因為原本就是往下挖的地穴,所以人站在地面上反而是俯瞰的角度)來看,就能看出「集合住宅」的架構。事實上這只是其中一個地穴,整個住居,是由至少兩個以上的地穴群所組成,稱得上是當地的豪宅。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11

既然是旅館/客棧,可能也好奇室內的樣貌是如何。嗯,其實真的非常簡單(或可稱為簡陋)。但不要小看這簡陋的寢室,仍有世界各地的影迷,不遠千里而來,只求在此住上一宿。(包括台灣來的五月天樂團。)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14

反過來從中庭仰視地面的角度與景觀。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15

另一面牆上留下的道具佈景,同樣富有1970年代風格。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16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17

離開這星戰迷的聖地,依依不捨之背影。即使我已去過三次,卻仍未有留宿經驗,不知如果在台灣也開個星戰民宿,是否能一解「鄉愁」?

a_003_Sidi_Driss_星戰旅館_019

Hotel Sidi Driss 官網
http://www.hotel-sidi-driss.com/

繼續閱讀 星際大戰:突尼西亞拍片現場記(下)

* 星戰故事中的這個星球有許多種不同譯名,如「坦圖尼」,「塔土印」等。我自己其實最喜歡的譯法是「坦圖因」,可能是因為「坦」字,有種平坦遼闊的感覺。但從善如流,本文還是依循了目前中文維基百科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