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長專欄】那些想要被看見的角落

有些地方渴望被「更多人」看見,
也有些地方渴望被「對的人」看見。

事實上我認為被「更多人」看見不難,
但是如何被「對的人」看見,

才是必須真正準確拿捏的。


雖說每年到了年末,都會感嘆時間過得很快,但其實仔細回頭想想,每一年的「主題」還是多少有點不同的。

往昔幾年,以帶團為主要工作內容時,感覺日子特別飛快:可能從澳洲雪梨跨年的行程剛回來,就開始準備通常在春節前後的威尼斯嘉年華;返國後接著協助推廣春季賞櫻初夏賞花的行程,一轉眼又到了該動身前往普羅旺斯看薰衣草的時節;夏季期間或許辦個幾場講座,而京都又迎來了紅葉季;只覺剛穿上大衣打上圍巾,週而復始的一年又來了。更不用說穿插在這期間的,短程的旅行或地方推廣活動。

今年我離開了工作了十二年的旅行社環境,雖然仍以領隊身份執行了兩三趟帶團任務,但更多的時間,其實是用在造訪了一些想被看見的角落,還遇到了許多熱情的臉孔;這些地方或角落,有些出於自身的旅行慾望,也有些公務造訪之後成為專案推廣的顧問對象,但無論是因公或私,我都被它們豐富的故事所吸引,也很願意講更多人聽。

好比說位於此島最南端的屏東。多年前我原就與它有些緣份,不僅曾在一本共筆的小書《遇見幸福的地方,放掉憂愁的旅程》中貢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寫下〈工頭堅的南方慢遊首部曲〉,也曾因一些評審專案的邀請,上山下海,造訪了許多之前因直奔墾丁而未曾停駐的部落或鄉鎮。

而今年我重返林邊,這個在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中,因林邊溪提防潰堤、加上海水倒灌而受到嚴重破壞的沿海小鎮,回想起來,印象中都是電視畫面上彷彿永遠清不完的街道淤泥。但經過幾年的重建,現在你來到林邊,首先迎接你的將會是嶄新的高架鐵道車站;儘管我相信一定有人會懷念以往沿線老車站的風味,但位於這年年有颱風造訪的低窪地區,高架化似乎也是不得不的選項,至少車站本身是簡潔、現代而優美的。

如今林邊鄉的亮點,在於光采濕地。根據我的理解,位於林邊車站靠海側不遠處的這塊濕地,原本是所謂的「鹹水埔」,也就是過去常聽聞地層下陷的魚塭地帶,風災之後,無法再做農漁業用途,因此在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以及當地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除了將濕地積極培育為自然生態池,並在濕地上開始建立「養水種電」的模式,整合太陽能光電、風力、氫能、生質能等多項再生能源發電,建立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微電網」

(臉書連結:社團法人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小林邊大光采

我曾經跟負責當地發展的縣府官員或在地志工聊過,感受到大家的願景,並不是要把光采濕地或林邊變成另一個「景點」或「景區」,而是期望找到懂得欣賞與理解的人,去傾聽這風災之後重建的故事;甚至把微電網的模式,認真地當作未來台灣綠色能源的一種可能性去思考。換句話說,光采濕地想被看見,不僅是被一般民眾或遊客看見,更想被對於未來能源有興趣或熱情的學子或企業看見,看是不是有機會,把可能性轉變為真實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這個位於台灣南部小小一隅的濕地,在今年還參加了「2015 APEC 能源智慧社區最佳案例評選競賽」,在22個會員國、400件提案中,獲得了「智慧電網類」銀質獎,但是似乎並未受到太多的關注。無論我們在日常中,是為了台灣日益流失的競爭力而感到焦慮或茫然,或為了政局之可能的變化而感到激動或興奮,但其實激情或災難過後的重建,以及永續發展與經營的追求,難道不也是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值得去思考或探索的方向?

(相關報導:全台首例 社區綠能完全自給 屏東智慧微電網APEC獲獎

在這島上,想被看見的角落,當然不只有林邊。即使光是同樣在屏東,我今年還去了禮納里好茶部落,除了受到接待家庭的款待收容,也品嚐「魯魯灣 Luluwan 部落小廚房」主人巴魯的手藝,並很意外地發現原來他竟是我美工科的學弟。這些曾在大城市中從事各種創意(或服務或製造業)工作的青年,帶著自己的專長與經驗返鄉,在風災後的永久屋居留地,試著建立起一種生活風格,同時也是能夠吸引外地人來訪,並且確實覺得舒適與值得的體驗。後來看到魯魯灣對面的 AKAME 燒烤店,在我自己臉書的動態上屢屢被提到,更覺得禮納里「紅了」。

(臉書連結:禮納里-脫鞋子的好茶部落魯魯灣 luluwan

其實今年我走過的地方,除了屏東的林邊和禮納里,還有埔里宜蘭(冬山)、馬祖金門,更不用說頻繁「過境」的高雄,以及甚至海外,例如日本北海道的後志地方以及東川町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被看見」的渴望。但如果更深入地去細分,有些地方渴望被「更多人」看見,也有些地方渴望被「對的人」看見。事實上,我認為被「更多人」看見不難,但是如何被「對的人」看見,才是必須真正準確拿捏的。

(臉書連結:你不知道的北海道

作為曾經的旅遊服務業從業人員,我深知無法選擇或拒絕客人,但如何透過正確的管道,把在台灣各地,甚至海外,有同樣品味、風格與願景的人集合在一起,帶到那些期待與他邂逅或相遇的地方,則是《旅飯》該去努力的。

想說的故事很多,而人力與體力有限;這是我過去幾個月感到比較辛苦或抱歉的。但我們會繼續說下去。也期待有更多想被看見的角落,或想被訴說的故事,無論是在台灣或不在台灣,我們尚未主動發現的,來信給我。

謝謝你們,也祝各位新年快樂。

kenworker (at) pantravel.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