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川旁左京Y字巷,搖曳的城市新美學


  如同貓狗出沒於斷垣殘壁,
自然地營造出只有該種族才能走的通道般,
家門無法面對大街的庶民,
在大街與大街之間走出適合彼等棲息之小巷。


左京區的Y字街出入口──出町柳的柳月堂與風之音,個性化的複合空間

 

鴨川和高野川匯流的Y字地區,通稱「三角地帶」。在平安時代開啟的「條坊制」的規畫下,「三角地帶」堪稱是棋盤般整齊畫一的京都市中心裡,絕無僅有的例外。

《日出前向青春告別》日本海報,取自電影官網

《日出前向青春告別》(行定勳導演)是部描繪學生們在京都市內町家共同生活的電影,電影中便有一幕是角色騎著單車在這個三角地帶被汽車撞飛的畫面。這是一段當地人看了會不由自主拍膝叫道「真的、真的」的寫實演出。

在Y字區的相逼下,出町柳這個到處都是「歪路」的地區,瀰漫著一股讓京都人失序的不可思議磁場。往山區方向穿過左京區中心的叡山電車,和通往大阪的京阪電車在此交會,這塊位處交通要衝的土地正醞釀著新一波的失序。

走出叡山電車出町柳站的驗票口,對面有一間從一九五○年代中期開業至今、深受京大生歡迎的麵包店「柳月堂」。二樓是柳月堂老闆經營的名曲喫茶(譯註:用音響為客人播放古典樂的咖啡館)。所有人面對喇叭坐著,禁止說話,咖啡一杯一千圓,是一處規矩甚嚴的空間。

Richard Murdey

由台灣出身,京大畢業的陳老闆經營的麵包店「柳月堂」,二樓是放著音樂的不可思議空間,Photo by Richard Murdey@Flickr

 

從「柳月堂」左側的小巷進去,右手邊有一家兼營多功能空間和分租辦公室的咖啡館「風之音」。由大學講師、料理人和影像製作人三人發起,共同把一整棟公寓改裝成具有沙龍功能的空間。就像左京區特有的風格一樣,這一帶巧妙地融合了全新的嘗試和傳統的商業行為。

 

uid000001_20090609210513119ef67e

風之音正門,照片取自官網

改變街區風景的商業行為:用「會員共享」制解決京都巷弄的違規單車

 

京都的道路早在汽車或電車普及前便已規畫完成,也維持原樣傳承下來,如今市中心依然可見商業設施和住宅共存的場景。換言之,這個地區並沒有配合居民或設施來改變道路的動線,而是以御所為中心、成棋盤方格狀來鋪設道路

由於道路興建於以牛車或徒步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因此規模較小。從結果來看,或許這就是為何京都能夠發展出獨特的「縮小美學」的原因吧。

正因為街道如此複雜,所以需要煩惱停車空間的汽車較為不方便,而移動方便的單車顯得更加不可或缺。但全世界的公家機關都一樣,從來不瞭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只要一有空地就興建停車場。大約在十年前,京都的車站前很少單車停車格,到處都是違法亂停的單車,拖吊後又停滿的戲碼總是反覆上演。其中最嚴重的地區就是出町柳車站前。

 

27722808_org

京都出町柳,鴨川的三叉路,Photo by もるもっと@攝影藏

 

有鑑於此,被大家稱為「留先生」的柴山留佑,決定開始經營「單車共享」服務,讓加入的會員共用單車,大幅減少了這一帶長久以來違規停車的問題。這一種兼顧「環保」和公共利益的全新商業模式,讓他的公司頻繁登上當地的報紙或雜誌等媒體。留先生的商業行為雖然在報上被簡單地歸納為「美談」,但實際訪問本人後,才知道背後的故事似乎沒那麼單純。

「大約在十年前,我因為一些原因從大阪回到京都,住在出町柳站前的公寓,那時還有一家小小的單車出租店。因為我完全無事可做,所以就穿著睡衣走到車站前的那家店說:『請讓我在這裡工作吧!』做一做就自己出來創業,並開始經營現在這家『EMUSICA』。『單車共享』的觀念是以前就有的東西,所以並不是我發明的,只是一般大眾對此的認知還很低而已。不過我覺得在這個到處都是違停的地區絕對可以普及,所以也就拚命地宣傳推廣了。」

 

brr02_2461-1-2-127

位於出町柳站附近、外觀相當吸睛的單車出租店「EMUSICA」,照片取自「Ours karigurasi」(我們的借物生活)網路誌

 

起初,單車共享的包月會員限制三十人,但留先生有著「盡量不拒絕客人」的原則,因此在創辦「EMUSICA」後便解除限制,只要會員增加就添購二手單車,使得會員人數在四年內便增加到四百人的程度。不想要提高租金、不在乎自己賺多賺少的留先生,據說為了維持會費,寧可倒貼自己的薪水也要繼續經營,甚至曾經因此害得自己營養失調。違法停車減少的物理性變化就不用說了,光是留先生所率領的「EMUSICA」成員們熱情招呼的模樣,就足以讓左京區的玄關─出町柳一帶的氣氛改頭換面。

「EMUSICA」的廣告標語是「CYCLE & MUSIC」。他們不僅對單車和音樂有強烈的執念,還製作了印上「CYCLE & MUSIC」字樣的T恤和同名的音樂CD。每次製作店裡的尾牙海報時,明明是跟客人完全無關的內部活動海報,還是硬要張貼在店門口。做任何事情都不懂得適可而止,事事任憑心情或行動恣意發揮,留先生就是這麼一個討人喜愛、毫不在意他人目光的人。

 

DIY和巷弄文化:城市微血管裡流動的放恣精神

 

這樣的留先生,最近在出町柳的小巷弄裡,新開了一間修理和販賣單車的店(即「單車回收店」)「賦格」。地點就在「風之音」南側的巷子裡。

雖然是單車店,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入口旁出現了咖啡吧台,還有販賣二手唱片和舊書的自助商店(讓人聯想到無人看管的蔬菜攤)。此外,太鼓工房、攝影師的暗房、用塑膠布作隔間的神祕音樂工作室等,也在不知不覺間進駐。總是出人意表的留先生的單車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變成了一個讓人聯想到戰後臨時搭建的房屋的古怪空間。在經過悉心裝飾後,大家開始稱呼這個地方為「浪板巷」(namiita alley)。

「把用在鐵皮屋頂上的『浪板』(namiita)和代表巷弄或小路的『alley』結合在一起,就成了『namiita alley』這個新名詞了。」

留先生的命名邏輯相當獨特。把「巷弄」這個詞放在名稱裡,感覺上雖然有點隨便,但或許也精準地表現出了這個場所的真實面貌。從門口、看板到咖啡吧台一律自己動手處理的DIY精神,確實與浪板這種便宜建材的形象不謀而合。

 

namiitaare

NAMIITA(浪板、波板)+ALLEY=浪板巷(波板路),還保留原來的修車廠的樣子,浪板補綴的外觀也很有風情。照片,上keisukesaito1982,下 norikobayashi0708,照片取自instagram

 

作為一種京都的傳統空間,本地人自古以來就相當習慣巷弄的存在。在大小路東西南北交叉而成的區塊內,更小的巷弄彷彿微血管般遍布其中。

汽車無法通行的巷弄不但是孩子們的遊樂場,也是地藏盆(譯註:京都地區每年八月例行為兒童舉辦的祈福法會)的會場。由於狹窄的巷弄內,兩輛車很難會車,也無法讓人停車,因此地價比大馬路旁便宜許多,很多次文化溫床的「祕密基地」都是由此誕生。

大正初期,有感於江戶時代的風貌正逐漸消逝,永井荷風決定天天在東京的巷弄間散步。討厭新開發的大道、偏愛連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徑的他,在隨筆集《荷風的東京散策記》(日和下駄)中,荷風這樣定義「小巷」:

巷弄永遠只存在於庶民之中,而且只被庶民所瞭解。如同貓狗出沒於斷垣殘壁,自然地營造出只有該種族才能走的通道般,家門無法面對大街的庶民,在大街與大街之間走出適合彼等棲息之小巷。小巷不是市政當局經營,是與都市的風貌、體制、風格全然無關的個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