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百五十年前的今天
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召集了各藩國代表
聚集於二条城內二之丸御殿的大廣間
正式宣佈了「還政於天皇」的意圖。
這一天,可以說是
日本近代歷史真正的轉捩點
就從這天開始,
一個全新的時代誕生了
京都值得看的廟宇神社歷史遺跡甚多,二条城或許不是每個旅人心目中必訪的點,除非有個特殊的理由,促你前往。這理由,一是世界遺產,二是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先說世界遺產。對於世界遺產熟悉的人,會知道在全球諸多大小城市中,僅有為數不多的古城,因境內值得被列入遺產的建築太多,因而並非單一地點(site),而是打包成一整個大的世界遺產區域。以京都為例,它其實是被稱為「古京都遺址」的建築群,包含了京都、宇治與大津市內的十六處寺社,以及二条城;其中二条城甚至是最年輕的,「僅」有四百多年歷史。
如果認真從考古角度來普查,則在現今由德川家康建立的二条城之前,歷代也曾有過幾個被稱為「二条城」的場所,但毫無疑問地,它們和其他的寺、社、宮廷建築最大的不同,就是屬於「武家」,換言之,都是歷代將軍或武士政權所建立;這點也使得二条城在京都的眾多世界遺產中,有其獨特之目的與個性。
京都原是宮廷所在的千年古都,有著悠久陰柔的平安文化,在此建充滿陽剛之氣的「城」,毫無疑問是武家政權宣示統治地位的象徵;此前便有秀吉的伏見城,而在關原之戰中獲勝、初步建立霸業的家康,自然也需要一座可以與身份匹配的居城,這便是今日所見二条城的起源。
雖說是德川家所建,但由於其根據地已轉移到關東的江戶(東京),因此歷代將軍實際入駐二条城的次數並不多,除了德川家最初的二代:家康、秀忠,以及在 1634 年曾經率兵「上洛」(進京)的三代將軍家光以降,竟有二百三十年的光陰,幕府將軍未曾來到二条城(真是個巨大的蚊子館啊)。
直到幕末的風雲降臨。
──好,寫到這裡,關於二条城的歷史課或建築課告一段落,至於它是如何以建築特色成為世界遺產的條件,上網便可查到,甚至什麼是「幕末」,也有許多的資料可參考。讓我直接講重點:大政奉還。
時序快轉到 1867 年的 11 月 9 日(舊曆慶應三年十月十四),也就是整整一百五十年前的今天,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召集了各藩國代表,總數六七十人,聚集於二条城內二之丸御殿的大廣間,正式宣佈了「還政於天皇」的意圖。這一天,可以說是日本近代歷史真正的轉捩點,就從這天開始,一個全新的時代誕生了。無論後來的發展是好或壞,是否符合當初推動或做決斷者的預期,又是否為日本以及亞洲帶來了各種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大政奉還的這天,形塑了此後近百年亞洲的政治面貌。
對於日本歷史有認識的讀者就會知道,日本的皇室,自十二世紀的平氏政權之後,就一直處在被架空的狀態;實際統治國家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武士集團(武家政權),直到這天之後,旁落了約七百年的國家權力,終於回到皇室手上。
大政奉還的 idea 究竟是誰提出的?
一般的認知,是土佐浪士坂本龍馬,在這年六月,於長崎開往大阪的「藩船」夕顏丸,向代表土佐藩的後藤象二郎提出,傳達給藩主山內豐範(容堂)上奏,最終由德川慶喜「執行」實現的。不過在司馬遼太郎先生賴以成名的小說《龍馬行》裡,藉由龍馬的口中,提到這並非他的獨創,而是很早的時候,由二位幕府高官──勝海舟、大久保一翁提出的想法。
無論大政奉還最初的提議者是誰,從發想到執行的過程又經過了多少曲折,實際又產生了什麼影響……那些都留給如我這般的歷史愛好者去挖掘吧;對於一個旅人來說,能夠「親臨歷史現場」,也成為前往二条城旅行的強烈動機,或至少是參觀過程中的知識背景。
我曾經三度前往二条城。儘管都出自不同的原因,但每次走到「大廣間」,總是要停下來,腦中想像播演著當年的情境;其實什麼亭台樓閣、門扉畫作、雕樑畫棟,在這個時空中都成了配角,那股「歷史的魅力」本身,已超越了這一切的實體環境,所謂旅行的無形價值,又豈是非歷史宅能夠體會的?
從這天開始,歷史進程一路走到龍馬暗殺、戊辰戰爭、明治維新……150週年,而愛好日本歷史的旅人,也將迎來一個豐富的年份。
> 旅飯專題「日本維新歷史之旅」,在未來一年中,將持續刊載相關的歷史旅行情報與旅記
【延伸閱讀】
好棒!日本:世界遺產 京都二条城大政奉還150週年活動開始
MATCHA:大政奉還150周年,二条城金魚夢幻共舞,華麗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