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X旅飯】跟著研之有物用歷史與人文知識去旅行:台南三大必走歷史景點

本文由研之有物委託,旅飯企劃執行

  • 文/Hektor
台南州廳。

台灣的都市之中,台南是個獨樹一格的存在,作為全台最早開發的地區,不同的歷史深度沈澱出特有的文化氣質,近年來台南各式美味佳餚聲名鵲起,穿行於滿滿典故的史蹟之間,恣意品味街頭美食,別有一番風情。

這次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與旅飯合作歷史景點小旅行,介紹台南重點歷史景點,由研之有物擔任文史小老師搭配景點介紹,為讀者設計一趟知識人文小旅行!

從圓環看歷史:台南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

台灣的歷史地位得到重視始於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在歐洲人航行全球發展海洋勢力的時代,西班牙人以淡水為基地,荷蘭人以台南為基地,開拓各自的資源與東亞的商貿網路,荷蘭人在台江內海外建立了如今的安平古堡,而隔著內海遙望的行政中心,就是位於市中心的赤崁樓。


日治時期台南是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台南市版年歷史地圖

當東海最強的海上集團與清朝的對抗,轉進台灣,歐洲海洋勢力便暫時地被排除於東亞地區了,鄭成功的戰略得到了穩固的腹地。,明鄭時期對台南的發展影響重大,此前是邊陲,地區建築多是民間信仰,此後是中原文化明朝的實質首都,皇室與權臣的辦公所在與居處,國家祭祀主體的文廟,武廟,連原有的民間信仰如祭祀玄天大帝的北極殿,祭祀媽祖的大天后宮,建築與宮廟地位均不可同日而語,即使日後政權由明朝移轉到清朝,這些建築與其代表的漢文化,依舊扮演著重要角色,深入人心。

合同廳舍。

在台灣各城市之間,台南的圓環之多,是一大特色,其實從這裡可一窺台南的都市歷史。日本人統治台灣時,基礎建設接通原有鐵路系統的南北縱貫鐵路在市區的東邊,市區西邊是原有的台江,在這樣的長方形地域裡,進行了市區的重新規劃,參考巴黎凱旋門的圓環搭配放射型道路的架構,以當時稱為大正公園的圓環為中心,整理七條放射型道路連結於此,而長方形區域的頂點,也各自有圓環形成對區域內外的交通連結,這個架構一直沿用至今,為市區路網的骨幹,從中心區再輻射出去的區域,也各自再以圓環串接, 大正圓環成為交通中心,除了較早蓋好的法院,在遠處的西南角落,主要建物均規劃在此,先期蓋好的州廳,合同廳舍,警務署等行政機構代表著官方勢力的入駐,而稍後的勸業銀行與林百貨的出現,則可以理解為當時民間經濟發展的成果。

臺南末廣町,圖左是林百貨,圖右是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圖片來源:Wikipedia
地方法院。
地方法院。

穿梭於台南巷弄之間,拐彎抹角之際,宮廟古蹟赫然在目,是這座古老城市獨有的另類樂趣。二戰之後,國民政府從日本人處接手台灣,大正公園更名為民生綠園,原有的日式建築機關逐漸變更用途,州廳現在是台灣文學館,警武署成了美術館,勸業銀行在光復初期為土地銀行接手,林百貨歷經製鹽總廠,空軍單位,派出所,保安第三總隊等用途後,一度閒置,現以重新經營,成為網紅景點。台灣光復後,市區隨著經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透天樓房與商業大樓開始普及,交錯於廟宇,機構等各類古蹟之間,主要馬路隨著需求漸次拓寬,窄道小巷雜錯連接,形成現在台南獨特的都市體驗。

湯德章紀念公園。

1997年,民進黨勝選台南巿長,民生綠園更名為湯德章紀念公園,紀念當時在228事件犧牲的湯德章律師,圓環的命名見證了權力中心的轉移,不只是單純的交通中心而已,從這裡來看台南,有一種層層疊疊,專屬於台南的歷史層次感。

是說,為何台南會有這麼多圓環呢?讓我們請研之有物來說分明。

研之有物小教室:為何台南圓環多?

「如果你曾經到臺南市區旅行,一定會經過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這個圓環,除了串聯七條放射狀幹道,周圍也分布日治時期的重要機構,包含臺南合同廳舍、臺南州廳、臺南警察署,甚至 1907 年還曾豎立兒玉源太郎的石像。換句話說:圓環,不只是交通的集合點,也是展現統治權力的中心。
此外,一個又一個的圓環,像城門般區隔了臺灣人和日本人的生活空間。例如下圖所示,圓環內的舊城區以日本人居住為主,而圓環之外的新開發棋盤式區域,則多居住臺灣人。《臺南歷史地圖散步》編輯賴國峰提到,日治時期劃設的新遊廓(性產業區域),也分布在圓環之外、臺灣人居住的區域;但遊廓的主要客群,則是舊城區另一端日本軍營裡的官兵。」

台南地方信仰:王爺信仰與西來庵

台南的廟宇,除了原本在仙界地位崇高如天公,天后,以英雄氣概為後人景仰者如闗聖帝君,延平郡王等,還有更深入基層的王爺信仰,這類民眾自發性崇拜的神祗,多半有很強的功能性,台南隨處可見的王爺廟,有許多是拜瘟神的。

作為台灣最早的港口城市,台南早期的廟宇出現瘟神崇拜非常合理,在公共衛生還不是一種共識之前,對於時不時發作的傳染病,誠心祈求神祗的保佑,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各式廟宇在社區間,還扮演著聯繫鄰里情感,調解紛爭,以及活動中心的角色,日人初統治台灣期間,高壓手段與剝削經濟政策引來民怨,余清芳等人以主祀五福王爺的西來庵王爺廟為基地策劃反抗,引來日本政府強力鎮壓,史稱「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

西來庵始建於亭仔腳,在事件過後遭到撤除,光復後信徒於正興街重建,其後因道路拓寬而拆除,其後承蒙信徒捐獻廟地,地方士紳募資並捐資建廟經費,重建於大興街178號現址。

現址與市中心區有段距離,非徒步可達,建議搭公車或租借市府的自行車前往,重建的廟宇面窄樓高,兩旁各有民房,廟進兩側牌匾甚多,中央區神像密密麻麻,不類一般見過的王爺廟,門神兩側繪制有二十四節氣神格畫像,當是提醒民眾注意節氣變化而引起的疫情,在新冠肺炎尚未消停的今日,到訪瘟神廟居然有一種淸爽感。廟旁有文化館,可緬懷先人革命精神。

王爺廟隨處可見,但為何臺灣會有王爺信仰呢?

研之有物小教室:王爺信仰從哪來?

「山寨大王是「王爺」,清朝親王也叫「王爺」,鄭成功又稱延平王也是「王爺」。但在台灣,王爺經常會和一些瘟神畫上等號,我主要研究的「王爺信仰」是指「瘟神」系統,包含造成瘟疫的瘟神、抵抗或趕走瘟疫的瘟神。最為人知的例如:五福王爺(五瘟神)、十二王爺(十二瘟王)。
台南市清代就有瘟神廟,裡面供奉來自於福州的五福大帝(也就是五瘟神),五瘟神的誕辰是農曆五月五號,因為端午節天氣開始變熱,蜈蚣、蛇、蚊子、蟑螂、螞蟻都跟著跑出來,傳染病也開始出現。以前台灣移墾社會,建設還沒那麼完善,夏天到了瘟疫就會更加嚴重,需要祭祀五瘟神來驅除瘟疫。除了氣候因素,瘟神也是世界性的現象,而且跟「港口」和「船」非常有關係。」

前無古人的延平郡王:台南文化資產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 。

延平郡王祠的入門的牌匾上書「前無古人」,其實歷史中被神格化的人物不在少數,但是在跨越明清日中各統治勢力間,均享有崇高地位,說句後無來者也是非常合理的。

國姓爺的榮寵跨越時代其實有其深刻的政治意涵,作為跟清朝統治對著幹的海上霸者,在孫子被降清將領施琅攻克,台灣成為清朝藩屬時,他的定位還是反判份子,一直到日軍發動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以為鄭成功追諡立祠,成功地利用了台灣對鄭王爺的情感崇拜,達到民族認同的目的,並且提倡其忠義的形象,為民之表率。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入台,有日本血統的國姓爺,又成了追捧的對象,到了國民政府時代,以光復故土作為一生志業的鄭成功,高度契合當時政府反攻復國的方略,於是冠以民族英雄的稱號。

延平郡王祠 。

延平郡王祠隨著各朝而演變,清初民眾只能隱晦地以開山王廟來緬懷這位趕走荷蘭人,開始建設台灣的偉人,清末牡丹社事件之後,朝廷下旨建祠,始有延平郡王祠,日治時期,則改為開山神社,民國時期恢復名稱,兩次重建,目前的建築風格為中國北方式,與原來的福州風格大相逕庭,因此未能列入古蹟。

走在延平郡王祠裡,依稀感受鄭王爺在歷史流動之間,各種的形象變化,而如今的鄭王爺,又多了商品代言人的角色,在郡王祠的販賣部裡,有各式各樣以成功為名的熱賣商品,如洋芋片及啤酒等,說起跟上時代潮流,三百多年來,鄭王爺可真沒落下。

說到現代視角,研究者又怎麼看鄭成功角色的轉變呢?

研之有物小教室:在現代,我們看鄭成功的視角有些轉變

「1950-60 年代,明鄭研究做為歷史顯學,研究者不只爬梳明史、清史等文獻,還引入西班牙文、荷蘭文資料,開啟了新的史觀,也反映出臺灣史的研究軌跡逐漸從中國中心史轉向海洋史。面對 17 世紀的風起雲湧,當代臺灣已能從臺灣島史、全球史的視角,重建島嶼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位置,更加側重「多元文化」和「跨國交流」的敘事觀點。
這種詮釋視角的轉變,也能在地方文化活動看出端倪。
「2011 年我去參加鄭成功文化節,當中最有特色的是臺、中、日博物館跨國合作的展覽『成功啟航:17 世紀船舶文物特展』。策展者引用荷蘭文史料,重新塑造鄭荷戰爭與議和過程的鄭成功,也不避諱提到他殘忍處決荷蘭傳教士的情節。」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張隆志分享了踏查心得。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張隆志

另一個例子是臺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策劃的展覽,從「文化資產」的角度重構鄭成功,將他的四種特質「祖先、神明、民族英雄、傳奇人物」,連結到府城的在地文化記憶,包括建築、文物、民俗傳說。

國姓爺悄悄「變身」!從神格化與政治性的反清復明、民族英雄,轉向做為 17 世紀東方海權代表,以及臺灣在地文化記憶的一部分,當代的國姓爺論述逐漸從「神化」過渡到「生活化」,而且更強調本土性(開臺)與國際性(海洋)的特色。」

想要在台南來一趟知性之旅嗎?在這之前先漫遊研之有物吧!

閱讀是在文字中旅行,而旅行則是用自己的感官去翻閱世界;那最高級的盛宴,當然是旅行佐知識了。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迫不及待的想開展屬於你的知識人文小旅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