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餘生記】臺灣的內地超有料!走訪集集鎮的「車籠埔斷層」

【本文由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旅飯合作刊登】

  • 文/Hektor
位於集集鎮的武昌宮舊址,廟宇在921強震的摧殘下,成為斷垣殘壁。圖/Hektor 攝

921難以癒合的痕——車籠埔斷層

1949年,中油公司在現今臺中市太平區車籠埔一帶地表進行石油探勘時,發現地下隱藏著斷層結構,當時以「臺中逆掩斷層」或「車籠埔構造」稱呼,直到199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大里區竹子坑發現了斷層的裸露岩層,自此正式紀錄為「車籠埔斷層」。

1999年9月21日,集集地底8公里深處的斷層錯動引發芮氏7.3級地震,斷層衝向地表,在地面造成近百公里的裂痕,從南端竹山桶頭,由南而北,於豐原附近轉而向東,直到苗栗卓蘭,跨越裂痕上的建築物,瞬間面目全非。這是近百年來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人員傷亡最多,財物損毀最為嚴重的地震,親歷者至今餘悸猶存。

在這近百公里的土地裂痕上,經過二十多年,如今是怎樣的光景?

東豐綠廊與石岡壩

早年為運送大雪山林場的林木資源以及大甲溪發電計畫所需建材,從豐原車站延伸支線到東勢,隨著林木資源枯竭,電廠完工與公路運輸日漸發達,鐵路在1991年停止營運,其後在其基礎規劃東豐綠廊自行車道,竣工前遭逢地震,延宕至2000年才開始啟用。

東豐綠廊的中點在石岡,這是當年鐵道的會車站,斷層方向垂直鐵道,在此將地面抬高了8公尺,月台一分為二,月台邊鐵軌拉伸斷折,水泥枕木四落,幸好這段鐵路在地震發生時已不再運營,保留震災現場,其旁設置了原木棧板與觀景平台,現下是東豐綠廊的主要休憩站點。

車籠埔斷層造成的地面裂痕,在豐原附近轉向而東,應力的釋放在此更加劇烈,斷層穿過石岡水壩基底,16號閘門下的河底被抬高近10公尺,第16,17,18三道閘門全毀,造成當時臺中區的供水緊張。緊急修復後,石岡壩長度縮減,供水量顯著減少,部分受損壩體,保留做為國家震災保留紀念地。如今走在壩堤上,青山綠水,涼風習習,石岡壩做為水壩的功能雖有減損,卻多了一分提醒我們地震災害的警示。

車籠埔斷層斷層穿過石岡水壩基底,16號閘門下的河底被抬高近10公尺。圖/經濟部水利署

沿著東豐綠廊,過了東勢大橋就是當年災情慘重的東勢鎮,東勢的友人憶起當時,聲音帶著一絲顫抖,聯外橋樑幾乎全斷,鄰居房屋全塌,眷村的牛肉麵街整條都沒了,每天上學經過的十五層樓房變成平房,不到六萬人的小鎮,近四百人罹難…

走過河濱公園,一旁整排都是重建的新屋,鎮內的學校建築幾乎都是新蓋的,依著地址找到剛獲得米其林推薦的餐廳,邊吃牛肉麵邊看簡介,也是災後遷址再重新營業,近年東勢逐漸從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開始發展具當地客家文化特色的觀光產業,加上東豐快速道路的環評過關,遲來的發展有了一絲曙光。

斷層上的景點——竹山x集集x名間

車籠埔斷層最先在竹山桶頭衝破地表,劇烈的地質活動痕跡紀錄了豐富的資訊,震災之後政府大規模投入對地震與活動斷層的調查研究,車籠埔斷層的數個挖掘溝槽中,於2002年開挖的竹山溝槽,其地質構造與資訊最為完整豐富,溝槽剖面有清楚的褶皺與斷層構造,呈現了有關古地震大量資訊,為世上難得的地質景觀,極具學術研究價值,是以在此設立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三號國道下竹山交流道就看到園區,入口處矗立一座高壓電塔,當年地震之前,先發生停電,便是因為高壓電塔先遭破壞,日後在這樣的經驗上,建立了地震預警機制。購票入園,園區內定時有專人導覽講解,斷層溝槽保存館為圓頂建築,半圓球中線處有折線樣式,為地表上斷層裂痕的投影,展館入口處為斜面走道,盡頭即為溝槽,溝槽挖掘是地質科學中用以研究斷層的方法,在斷層位置進行剖面開挖,分析擾動的沉積層來判斷特性,展館利用斷層實體,以光雕影片進行多媒體的演示講解,生動地介紹褶皺,斷層,沈積層,以及過去兩千年來的幾次古地震痕跡,非常值得一看。

離開園區,往集集方向前進,途經香火鼎盛的紫南宮,一路上都是賣甕仔雞的店家,紫南宮是求財聖地,逢年過節時,周邊道路車滿為患,想來店家也各自生意興隆。

集集鎮是當年的震央,災情慘烈不在話下,武昌宮舊址斷垣殘壁,事隔多年依然怵目驚心,主祀玄天上帝的武昌宮災後屢現神蹟,諸如廟塌而神像金身絲毫無損,三尊神像的鬍子年年長長,如今在舊址旁邊重蓋新廟,頗具氣派,除了當地鎮民,各地遊客來到集集,多數也前來參拜,人潮絡繹,對比新舊廟宇,同時感懷天災之不可抗力與民間活力之生生不息。

集集武昌宮如今在舊址旁邊重蓋新廟,頗具氣派。圖/Hektor攝

集集火車站設站於1922年,自1933年擴建為目前樣式,木造斜頂歐式桁架一層建築,全以臺灣檜木建造,本為運送木材等物資,在1994年轉型為觀光彩繪列車,自此成為熱門觀光景點。921地震造成站房嚴重損毀,重建過程中得力地方人士甚多,在地企業提供電腦全程進行數位化模擬施工過程的配合,強化耐震結構,使用原有材料,並以原貌仿作之復原方式,是國内歷史建築復建的範例。

盡復外觀的集集車站,列車運行如常。圖/Hektor 攝

盡復外觀的集集車站,列車運行如常,來到集集,最佳遊玩方式是自行車,除了車站附近的幾個景點可輕易造訪之外,也可以騎到152縣道的綠色隧道,兩旁樟樹遮蔭,偶爾與小火車比肩而行,一路到名間,路旁會見到一座歪斜約25度的高壓電塔,地震時傾斜如此,後來評估無慮,保留為紀念,是為名間斜塔。

名間斜塔現貌。圖/Hektor 攝

震災地貌保存第一線:光復新村

921集集大地震發生之後,車籠埔斷層成了國際地質學界極感興趣的活動斷層,因為不論是斷層在地表破裂的長度,或是垂直落差的高度,都是世界難得一見的地質奇觀!光復國中雖然在震災中受創慘重,但是斷層恰好切過操場跑道上的分道線,成為地質學家研究斷層的參考座標。跑道的PU鋪面也不易被風化侵蝕,有助於保存地貌,於是自然科學博物館選在此地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

光復國中的校舍在921大地震時嚴重毀損。圖/Hektor 攝

進入園區,走過一段緩下坡來到斷層保存展館,一片地層突起,三面有工事固定,面向參觀者的一面地層結構分明,由最上方的人工混凝土,以下分別為砂層,沙礫層,錦水頁岩,從結構的變化可判定在此處不止一次地發生過強震。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圖/Hektor 攝

主建築繞著原來操場邊坡,右側落地玻璃窗外即是被斷層錯動抬高2公尺多的操場跑道,斷層線穿過跑道的區域,在上方搭有棚架,與展館建築構成縫合傷痕的意象,走出門外,在安全距離外端詳,想像當年地表直衝的瞬間,依然頭皮發麻。回到展館,弧形走道的邊上是關於地震與斷層的解說,與當年各地震災的樣貌,對比今日型態,頗有滄海桑田之感慨。

光復國中雖然在震災中受創慘重,但是斷層恰好切過操場跑道上的分道線成為地質學家研究斷層的參考座標。圖/Hektor 攝

地震工程教育館透過損毀的教室為教材,現地現物呈現,比對南棟教室在斷層下層的損毀模式,與北棟教室在斷層線上的損毀模式,對工程結構的理解有不少啟發。整體而言,地震教育園區具體而完整地讓參觀者了解921地震的成因,影響,知識以及教訓。

園區所在的光復新村,在地震為此地帶來實體破壞之前,早已處於精省的衝擊之中,虛級化的省政府編制大幅縮減,做為原本員工宿舍的光復新村,住民早已開始流失,地震來的雪上加霜,許多居民傷亡,生活環境惡化,日益荒蕪。地震十年後,在原住戶居民與霧峰文史工作者,爭取將光復新村原地保留,其後登錄為文化景觀,始得政府編列預算進行房舍修繕。如今,綠樹成蔭,磚牆斜頂的眷村建築,是青年創業基地,也是影劇取材的熱門地點,假日遊人熙來攘往,呈現不同以往的活力,是震災後新生重建的範例。

光復新村在921大地震後日益荒蕪,但近年在登錄為文化景觀後進行房舍修繕,現已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圖/Hektor 攝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車籠埔斷層〉
  2. 維基百科,〈九二一震災紀念斜塔〉
  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5.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石岡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