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豐饒女神:海陸兩棲,神威廣布的媽祖


眾所週知媽祖是來自海洋的女神,
不過在台灣,從渡海移民社會進入安定的農業生活後,
媽祖也成為豐饒的農業守護神,
是一位海陸兩棲的強勢守護神!


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

眾所週知,媽祖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女神。從移民跨海來臺開始,媽祖就超越階級,受到上層社會與底層人民共同愛戴、崇奉有加。尤其清治時期,先是施琅為忌避高功,將攻克鄭氏王朝的功勞推託給媽祖庇蔭,後來福康安也說擊潰林爽文的順天國是因為媽祖保佑。不只官員文人傳播媽祖靈威,清國制度又將媽祖推向官方祀典,民間自然對媽祖祭祀產生強烈的信仰趨力。

再加上早期渡海移民,常有仰賴媽祖信仰的海上救助儀式,諸如持媽祖棍趕怪魚、見媽祖火避危難等等。不同時期,媽祖都為臺灣社會帶來相應的靈驗與神蹟,自然地締下臺灣人數百年來與媽祖之間的深厚情誼。

◎原來媽祖生日是這樣來的⋯⋯

其實,媽祖信仰從中國宋代開始發展,她的身世在不同時期文獻裡,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大多數指向她具有巫祝能力、可預知禍福,亦有稱其為「龍女」者。剛出現在歷史舞臺時,媽祖被稱作「里中巫」(宋紹熙《蒲陽縣誌》)、「神女」(〈丁伯桂廟記〉中引媽祖自曰:「我湄州神女也」),一開始只是湄州當地的巫祀,後來因為地方信者大多是船戶,才使媽祖漸漸成為航運守護神。

媽祖與海洋祭祀的關係,主要在明代以後才確立。因為中國沿海漁船大多在 3 月返航,依例祭祀,媽祖誕辰才被訂為 3 月 23 日,以配合漁業生活,酬謝媽祖庇蔭漁撈順利。移民初期,臺灣媽祖也普遍被視為「海神」信仰,當時的靈驗故事,大多透過移民跨海經驗來逐一顯現,使渡海移民能內心安定。

但隨著移民在臺灣「土著化」以後,媽祖信仰其實也逐漸配合臺灣自然環境與人文思想,發展出具有臺灣特色的信仰文化,成為守護移民農耕生活所需的農業神。

相傳

相傳大甲媽祖走過以後,就會為農田帶來雨水,故又被稱為雨水媽。圖片為本文作者提供。

◎擅長控水的媽祖,從海洋神轉向農業神

媽祖從海神信仰轉化作為農業庇護神,是非常突出的例子。關於媽祖的農業守護神角色,民間傳說相當豐富,不遜於她的海神形象。由於媽祖是「龍女」,可以控制水,所以像彰化南瑤宮媽祖南下進香傳說中,就有媽祖顯聖治濁水溪,讓信徒集體平安渡溪,又在西螺冒出湧泉以供信徒飲水的故事。

此外,臺中旱溪媽祖有為信徒「掠水路」,使溪流穩定不氾濫,便利農民在岸邊耕種的說法。另外,在許多地方,因媽祖經常顯聖為農民解決春耕缺水的問題,故會稱媽祖為「雨水媽」,常見如大甲媽過境時,民間皆盛傳會帶來雨水,或如同安寮十二庄,只要迎媽祖以後,當地便會降下雨水解除旱災;另在南投水里的郡坑媽,每年媽祖遶境以後便會下雨,居民更藉降雨量判斷梅子的產量是否豐收。

除了「控水」以穩定農村生活、提供作物生長水源以外,媽祖傳說中也有驅趕病蟲害,使作物生長順利的神蹟,比如臺中旱溪十八庄迎媽祖、大肚西堡二十庄迎媽祖、北臺灣迎關渡媽等,都有相關事蹟,關渡媽甚至有驅趕鼠疫等瘟疫的傳說。以上故事都訴說了媽祖能有效解決農耕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這正是促使媽祖由海神信仰轉為農業神的最重要原因。

◎母性的大能:媽祖與希臘神話中的狄蜜特女神很像哦

在希臘神話中,有位掌理農業和母性之愛的地母神──狄蜜特(Demeter),形象是慈眉善目的女性,頭戴金色麥穗編織而成的環形冠冕,手執麥穗或鐮刀、水仙花、豐饒角(Cornucopia),又被稱作是「豐饒女神」,能賦予大地生機,保障穀物成熟。

而媽祖就如同臺灣版的豐饒女神,形象上同為中年婦女,並保障物產豐收。狄蜜特另也被尊奉為正義女神,甚至掌管民間婚嫁,是婦女與家庭生活的守護神。有趣是,這些特質,也都能在臺灣的媽祖信仰中發現。

nypl.digitalcollections.510d47e4-0bf8-a3d9-e040-e00a18064a99.001.w

拿著火把與麥穗的狄蜜特。圖片引自”Art and Picture Collectio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Two images of Demeter with torch and wheat.”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 1872 – 1887.

例如,北臺灣各地,有迎請關渡媽鎮守地方,藉以解決「地方不靖」的問題,也有驅趕鬼怪或受理枉死陰魂申冤的故事。或像全臺各地媽祖廟都有抵禦外侮、守護人民的傳說,如臺北關渡宮梧棲浩天宮埤頭合興宮萬丹萬惠宮等等,不約而同均有媽祖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顯靈用手或裙擺接炸彈,避免美軍在臺灣投下的飛彈爆裂傷民的神奇故事,讓臺灣人免於征戰迫害或蒙受生命財產上的損失。另外也有非常多被徵調至南洋的臺籍日本兵,在戰爭中發現媽祖形影,受了媽祖保護而保全性命。這些故事都凸顯媽祖信仰中,英勇護衛家園守護子民之正義形象。

一如狄蜜特在婦女保障與守護家庭生活方面的貢獻,臺灣的豐饒女神也掌管人間婚嫁、婦女生產,甚至更貼近凡民。

許多人順利生產以後,為祈求媽祖庇蔭子女,遂把小孩「送」給媽祖作「契子女」,每年媽祖聖誕或中秋節,不少媽祖廟會辦契子女會,慶賀媽祖誕辰或是酬謝媽祖守護。另也有自稱是媽祖「義女」,辦理義女會的情形。這種母性特質,讓媽祖信仰很能持續融入不同時期的社會情境,擁有大批「小孩」而傳衍不息,許多信徒甚至會直接暱稱白沙屯媽祖為「白媽媽」,形成特殊的媽祖文化現象。

大甲媽進入嘉義的祭祀典禮

大甲媽進入嘉義的祭祀典禮,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臺灣人離鄉前的共同回憶是⋯⋯

臺灣社會原以母系社會為核心,受到漢文化強勢植入影響,現多以父系為基礎,民間雖有部分遺緒,但大多數隱而未顯。有趣是,隨著媽祖信仰、女神信仰蓬勃發展,女性在宗教生活的信仰地位,日漸被凸顯出來。比如臺灣各地廟宇蓬勃發展的誦經團,累積大量女性信徒,透過祭祀媽祖、誦唸聖母經,再加上信徒所點的光明燈,斗燈,都得透過誦經婦女進行持唸;這使女性突破傳統民間信仰的性別位置,成為寺廟經營的核心重點,甚至晉升管理階層。

0BzAgB6uUuIsaWElvekFuenMwc1U

竹山連興宮二媽祖相傳為社寮一名女子神化擔任。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在地化的媽祖,呈現著多元面向。像臺中南屯萬和宮老二媽回娘家、南投竹山社寮迎連興宮二媽等,都有相傳由當地少女神格化為媽祖,大大提升女性的文化地位。

有學者認為,媽祖是眾多「未婚而亡」女子信仰的總結,顯見媽祖不僅顛覆原有父系結構對女性信仰禁忌的想像,也為隱藏在父系社會中的女性,找到折衝、穩定的角色與位置。媽祖可以說深入臺灣社會每一個角落,影響著生活各項細節,不僅使臺灣物產豐饒,也為臺灣帶來豐饒的文化。

記得要離開故鄉至外地讀書前,母親特別帶我到鄰近的媽祖大廟──五甲龍成宮祭拜。看她持香稟報,默念許久,眼裡透露出許多焦慮與企盼,擲筊數次後,拿起護身符於爐前繞動幾圈,再小心翼翼地交到我手上,叮囑我要帶在身上。往後,只要看到媽祖廟,我自然地就會想起母親。多年後才明白,母親因無法時時待在我身邊,所以寄託媽祖幫忙「管教」照顧。有媽祖護身符,就有一份情感牽掛與關愛聯繫,這一招用心良苦,甚至經常是許多臺灣人離鄉前的共同回憶,全能的媽祖遍佈臺灣各地,看護著我們。

(刊頭圖片:sophia lin@Flickr)


【到哪裡拜會媽祖?】

☸台灣各鄉鎮都有重要的媽祖廟,每年可以鎖定這四場大型信仰活動盛事。

北港迓媽祖
÷朝天宮迎媽祖的必拍特色
÷北港朝天宮老街可以吃什麼?

白沙屯媽祖往北港朝天宮徒步進香
÷經驗談之一(圖片豐富!)
÷相當精緻的隨行影像記錄

大甲媽祖進香
÷九天八夜的全程徒步與裝備教學
÷經驗談與教學問答
÷不可錯過!擁有28萬粉絲的大甲媽祖官方粉絲團XD

彰化南瑤宮媽祖會進香、過爐
÷笨港進香的傳說小故事
÷你知道南瑤宮裡藏了西式的洋樓結構嗎?

☸另外,台南大天后宮也十分有名。

☸或是鹿港天后宮。臺北周圍則有淡水福佑宮、臺北天后宮等。
去淡水玩可以順便到福佑宮走走。
臺北天后宮則很特別地位在西門町鬧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