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寶石》〈西門並未沒落,且仍在不斷進化〉


搬到高雄哈瑪星的許組長,
在《藍寶石》扣問的在地人文地景
可不是只有高雄呢!
每個少年都會走過的成長啟蒙地,
多層歷史年輪裡新少年老少年擦肩而過,
(也有卡住的)
「西門」的豐富未層消退。


 

圖文/許哲寧(許組長)
選自《藍寶石》第1期。

◎沒落和興盛之間:青少年漂流的空間

今年初舊曆年期間,我從住家江子翠搭乘公車前往西門町「台北天后宮」完成了新年參拜,並且在那裡揭開了人生第一次自己安太歲的成就。會如此這麼謹慎的原因除了是因為今年屬羊犯太歲之外,當時,我正準備著臺灣地方誌《藍鯨》第2期選定的城市「西門町」種種計劃。還記得上香時許下的願望就是能夠在這裡找到一間價格可以負擔得起的租屋處,希望能體會像是在地人住在西門的感受,且就近訪問和認識地方人事物。但其實回想起來,依稀記得小時候曾經短居過西門一段時間,儘管記憶非常模糊,但是我唯一留存的畫面是在成都路肯德基附近,有一個街區的房子包圍起來的空間,從商店的後門走出來後,就可以在那片水泥空地玩耍,宛如異次元空間般的錯置在鬧區裡,即使外頭人聲鼎沸,卻沒人曉得裡頭暗藏這樣的秘密基地,可是在臺北生活這麼多年,這片空地卻成了我再也無法尋回的所在地,甚至還有可能被別人誤會我可能記錯了的窘境。

也不曉得何時開始,西門町成了年輕人(尤其是國、高中生)趨之若鶩的潮流聚集地。假日約朋友出去玩,除了搭捷運去淡水逛街之外,最近的就是臺北西區。國中時就在峨眉、漢中街口排過F.I.R.的專輯簽唱會,高中則是因為學校的習俗,尋到了巷子裡的「海派」訂做成套合身制服,才能很潮的走在校園裡頭,大學時代則是向東發展。直到想要挑選想要寫下臺北某個地域故事時,和朋友們不謀而合的認為這裡的確是非常有意思,但卻沒有太多人為這裡記錄些甚麼。

最近因為被翻譯成日文版的《虛擬街頭漂流記》又讓我回想起,高中的時候在課堂上偷看,彷彿可以像是坐在椅子打瞌睡就能遨遊穿梭在小香港、電影街、美國街、川菜街⋯⋯,熟悉的程度大概就像是能夠閉著眼睛想像搭乘臺北捷運時換車時一定要走的路線那樣,路上會有甚麼招牌、哪個地方特別髒亂要避開、哪條走道必須選擇人行道還是大馬路才不會被塞住,腦內自動生成了一個西門GPS般的印象深刻。

似乎在2000年之後,西門町就漸漸被媒體們塑造成一種沒落的景象,但說實在,每年一批又一批的新學生、再加上外地遊客的成長,西門還是不斷的再進化、蛻變、和創新,可能一、兩個月沒有走進來一晃的話,又會有新的店舖出現,會有一些小攤子收掉。今年七月《蘋果日報》的一則報導〈西門町躍居全台第一商圈〉提到,西門町徒步區的租金平均成長1.15倍、空置率下降到僅剩下0.5%,就連店門口的柱子都一位難求,租金水平也超越了忠孝敦化商圈。究竟,西門真的是沒落了?還是被那些早已覺得這裡沒甚麼好逛的人們遺忘了?我想答案呼之欲出,千萬別小看透過歷史慢慢堆疊出來的潛在文化,西門町依然有著它不能被其他地方取代的地位。

◎歷史的西門町:平行時空內眼看他起商場,眼看他……

從歷史上來看,清末時代的聚落主要分佈在艋舺及大稻埕,地圖中的西門城外一片空白。1895年日本人來到臺灣後,開始規劃臺北的都市聚落,1896年新起街市場(西門紅樓的前身)出現,「東京亭」戲院進駐,1902年臺北第一座劇場「浪花座」開幕、1920年落成「新世界館」戲院、1924年「芳乃館」營業、1936年東映直營戲院「國際館」開張⋯⋯,日本時代的五十年,西門町輪番上演著戲劇、藝妓、馬戲團、電影,就像是把這片空地打造為一座城外不夜城。戰後七十年的今日「芳乃館」成了現今的「國賓戲院」、「新世界館」變為「誠品116」、「榮座」則是「絕色影城」⋯⋯,間接地戲劇和電影文化繼續延續至今。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9 preset

西門町電影城,承襲了日本時代的電影娛樂圈

 

在臺北市區鐵路尚未地下化之前,西部幹線列車進出臺北車站都會經過中華路的鐵軌,沿著鐵軌旁搭起了三列的棚屋,是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中國難民之居所,卻因為湧入人數越來越多,造成許多治安、衛生問題以及違章建築群。六〇年代便在原地開始了「中華商場」的建設計畫,八座三層樓商場建築由北(忠孝西路口)而南(愛國西路口),以八德為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從原先販售家鄉各省小吃,到變成門庭若市的家電、古董、成衣賣場,當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閃爍在各戶屋頂上的美景,卻又隨之沒落而在九〇年代拆除後步入歷史。

還來不及看見最繁榮時期的萬年商場、來來百貨、獅子林、巴而可、大王百貨⋯⋯,成長的歷程就已經親眼目睹他們衰退消逝的垂死過程,西門町在2000年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代,從日本時代「大人的西門」到戰後「社會人的西門」至今成為「年輕人的西門」,消費品也從高價一路慢慢降到青年能符合的程度。儘管現代的西門已經是屬於國中生到大學生的地盤,不過在大量現代娛樂中,還是有著大人(成年人)的文化隱藏在街坊巷弄中,如峨眉街的「黔園川菜」、漢中街的「星光百分百」紅包場、西寧南路的書報攤、成都路的「臺北天后宮」⋯⋯,就像是平行時空一般,好像有種結界一般,各自劃清界線,年輕人似乎不可能踏進來一步,但這些確是我們殘存下來,專屬於此地的文化遺產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8 preset

日本時代的本願寺現在是台北天后宮,弘法大師棲居於天后宮的一角。

 

如今的西門町是屬於青年文化的,無論是高校社團籌措經費的街頭演出、新銳歌手的發表簽唱會、電影公園的滑板練習場、美國街的牆壁塗鴉、販售潮T的流動攤販⋯⋯,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厲害的穿搭高手或者是大歌星,這裡是年輕人準備步入社會前的初級訓練所,我想一座成熟的都市應該是需要這樣子的地方,並且加以規劃和保護,即使這裡像個有機體每年都在不斷地進化,我們也不曉得下一步他將會怎麼樣改變?可是我們可以寄予自己的期望,保留住還存留著的老舊百貨、支持即將凋零的夕陽產業、規劃更安全和方便的人行道、完整紀錄從零至今的所有歷史,想像10年後的西門究竟會是甚麼模樣?下一次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踏進西門町吧?用全新不同的眼光看見這個臺北不夜城。

【基本資料】
戶數-3,911戶
人口-7,568人
土地面積-0.4137 平方公里
觀光人潮-23,716,266 人(觀光人潮數量來自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西門站出站人次;居住人口、戶數、土地面積為萬華區戶政事務所萬壽里加上西門里的2014年統計表。)

【許組長推薦】
豪季水餃專賣店
佳佳唱片行
西門天后宮

【景點】
中華商場
西門紅樓
西門天后宮
來來百貨
獅子林
西本願寺

【食物】
老天祿
蜂大咖啡
麵包廚房
萬國酸菜麵
天天利滷肉飯
黔園川菜
鴨肉扁

【著作】
《虛擬街頭漂流記》
《天橋上的魔術師》
《爛漫年代·西門町》

【電影】
《六號出口》
《總鋪師》
《西門町》
《終極西門》
《カミカゼ野郎 真昼の決斗》

【音樂】
L.A. 四賤客〈大家都有病〉
旺福〈我小的時候都去中華商場〉
張清芳〈八○年代美麗的哀愁〉
蔡依林〈上街〉
洪榮宏〈台北好晚暝〉
李壽全〈佔領西門町〉
任賢齊 〈彩色西門町〉
袁惟仁 〈木吉他〉

 

 

0

藍寶石頁面,「鄉鎮紀錄」第0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