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實在太擅長活化傳統元素了,他們面向古典、轉化成現代的能力非常驚人。
第一次去日本是哪一年?
我想一下,哪一年要再算一算(扳手指),我記得是21歲,然後是25年前,所以是1990年⋯⋯
啊,好不想提到數字喔⋯⋯⋯
那一年我大學畢業,和兩個高中死黨結伴跟團去日本,說起來,算是我們給自己的成年禮吧。我們從福岡出發,我記得是一路搭火車、拉巴士往上玩到東京,六天五夜,算是長了。有件事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們三個女生因為長途拉車,年輕人又貪睡,常常在車上打盹,導遊就覺得我們很浪費,他很氣,一直罵我們:「你們是來睏日本喔?」
日本給妳的「初體驗」是什麼?
兩件事:第一就是好時髦,好進步,一切怎麼那麼精緻?地上怎麼那麼乾淨?地鐵怎麼那麼方便?當時台北捷運好像還沒通車。
第二點就是買、到、失、心、瘋。這個好像到今天都沒變?現在落差沒那麼大,但當年日本真的有非常非常非常多台灣買不到的品牌,對時尚迷而言是非常暈眩的衝擊!當時信用卡不普及,大家都是帶現金,我是一路買到最後的最後的最後,身上每一毛錢都掏光,真的是一文不名回台灣。
買什麼買到這樣?
(笑)我完全不記得買了什麼,但非常記得最後壓垮錢包的那一根稻草,是一支 Bennetton 的紅色手錶,我當時現金全部用光,但超~想要那支手錶,怎麼辦?依依不捨啊,兩個高中同學看我可憐,就說不然我們湊錢借妳好啦,真的掏皮夾翻口袋湊錢出來(她們也沒剩多少現金啊),我就很滿足地買了。
然後同學也一文不名地回台灣了⋯⋯
那麼25年來(對不起還是提到數字)妳去過日本幾次?哪一次最好玩?
因為工作緣故,包括出差的話,我去日本的次數真的是太多,完全沒辦法算。
但最好玩絕對是三十歲那一年我跟兩個好朋友去北海道富良野與美瑛,看彩色花田。單身姊妹的旅行,一切都非常美好,每次講到日本我一定會聊起這個經驗。我們住在一個很優美的小民宿,一對年輕夫婦開的,先生高大開朗,太太很美,自己在家織布,做的早餐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早餐之一,有北海道的奶油與起司烤男爵馬鈴薯。他們還帶我們去私房景點,是彩虹花田制高點中央的一棵樹,在那棵樹下,原野像潑出來一樣一望無際。
民宿主人不會講英文,我們不會講日文,只大概知道他們本來是大阪人,為了追求安靜的田園生活,一年多前來到北海道經營民宿。我們義務幫忙把接待客人常用的對話翻成英文與中文做成字卡,離開時還在留言本上又塗又畫寫了好多。
很多年以後有一天,我忽然收到一個朋友傳給我一張照片,拍的是一張有點舊舊的塗鴉,仔細一看天哪!那是當時寫給這家民宿的留言!這位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多年後也去了這家民宿,隨手翻留言本看到這一頁,上面竟然簽了我們的名字,他好興奮趕快拍下來傳給我,還很高興地跟老闆說:「嘿!這個人是我朋友!」
但非常可惜,我現在已經忘了那間民宿的名字。
最近一次去日本是什麼時候?做了什麼?
噢!這個很有趣哦!那是去年三月日本經產省為了宣傳「Cool Japan」的媒體邀約。
經產省為了推廣日本的文化商品、設計與時尚工業到全球,執行了「Cool Japan」這個計劃,除了產業政策,行銷宣傳也很費心,邀請了世界各地的媒體去東京參訪、看秀、跟設計師交流。
那時東京車站旁邊的丸之內「Kitte」剛開幕大概一年,是個重點行程,Kitte 有點像松菸誠品,不是傳統的百貨公司,裡面有很多⋯⋯呃,就是所謂的文創品牌啦,但 Kitte 的概念整體給我一個很強烈的印象,就是日本人實在太擅長活化傳統元素了,他們面向古典、轉化成現代的能力非常驚人。
丸之內「Kitte」
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區丸之內2-7-2 JP Tower地下1樓~6樓
營業時間:商場11:00~21:00(週日、國定假日11:00~20:00),餐飲11:00~23:00(週日、國定假日11:00~22:00)
可是相對這似乎也成為日本設計師的一種困難。70年代的川久保玲、高田賢三、三宅一生三巨頭之後,日本的時裝設計一直沒有回到世界主流軌道,這中間當然有時空因素,但我們參訪行程中有個體驗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到 Parco 採訪一個設計師,設計沒有問題,概念也很酷,可是溝通上發生很大狀況,首先是採訪的進行非常慢,其次我們分成英語媒體團與中文媒體團,但不管哪一團,透過翻譯回來的答案都對不到焦,大家感覺很挫敗,英語團認為是翻譯出問題,非常不滿意,採訪上半場過後就離開了;中文團沒有走,但下半場的問答還是很不順利。
直到最後一天,行程終於結束,晚宴上大家吃吃喝喝很放鬆的時候,我忍不住問中文翻譯那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是一位曾經在台灣讀書的日本女孩,她一聽我問這件事就苦笑:「的確,我可以理解為什麼那天的採訪這麼不順利。」
「首先因為我是口譯,對方是設計師,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全程使用敬語,敬語通常很長、要鋪陳許多許多之後,最後才會抵達問題的關鍵。」
「日本人非常不喜歡直話直說,特別是在這樣官式的場合,言語與態度的迂迴程度外人難以想像,這種迂迴隱藏在語氣、用詞等等微妙的『會心』當中,它是無法被翻譯的。」
「作為口譯,我們不能將設計師語氣裡隱藏的微妙訊息擅自解讀出來,只能就字面傳達給各位,難免就讓大家覺得不著邊際、雞同鴨講了。」
非常合情合理,但這同時似乎也解釋了日本設計師的困境之一,以及另一種的「文化衝擊」,日本人不懂設計嗎?當然不是,但時尚圈跟工業設計或純藝術略有不同,它徹底是以全世界為尺度的產業,如何跟自身文化圈以外的人溝通格外重要,而這裡所謂的溝通,正可能細小到像這個例子這麼技術性、這麼瑣碎的層面,我認為溝通問題是日本設計師非常需要克服的瓶頸,因為在時尚圈,一個設計師背後連帶的就是整個產業。
最後,請告訴我們日本妳最喜歡的地點?
兩個可不可以?(笑)東京的目黑、下北澤。
現在我去日本已經不會買到失心瘋,但會儘量亂走亂散步。我特別喜歡這兩個地方的生活感,走到主要街道背面的公寓、街巷之間看東京人怎麼生活,看他們臉上的表情、手裡買的東西,都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