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頭堅讀詹宏志:為後來者畫地圖


「他憑藉著閱讀而展開一次次的旅行,
我們則閱讀著他的旅行而獲得知識與樂趣。」


這簡直要像是克里斯多夫諾蘭電影中所設定的多層夢境之瑰麗世界一般了。


「車子過了小田原以後,背後的山勢漸高,山容漸壯。熱海是山與海的匯合點,我們上次來訪熱海,是在黃昏的雨中,今天則麗日當空,彩雲一抹,那種層巒聳翠,上出崇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景象,自又別有一番情趣。而那鐵路設計,似乎也故弄玄虛,一定要把路線沿著山坡,開到山的盡頭,也即海的邊緣,才穿過山洞,像矯捷的游龍,又轉了過去。」

new_new_2015_08_13_16_09_43_001這段文字,出自楊乃藩先生的《環游見聞:亞洲之部》,我手上擁有的這本,是民國六十八年(1979)五月發行的三版。這本書出版之後的兩年,一九八一年,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跟著家人出國,而且目的地就是從童年時期開始嚮往的日本;當時我國中二年級,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旅遊書寥寥可數,除了父親從他任職的旅行社帶回來一本薄薄的、日本政府觀光局 JNTO 印行的簡介手冊之外,楊先生的這本書,可說是市面上少數甚至唯一能找到的指南了。

你可以想像,當時我是如何把這本書的內容反覆地讀了又讀,甚至把行程中預定造訪的城市或地點,在書中寫到的部份,用紅筆在句子旁劃線,簡直比在學校上課還認真。因此,其中部份篇章,雖然時隔三十多年,但印象依然鮮明如昨。

好比說開頭引用的這段,描寫的是作者從東京經由鐵道前往大阪,途經熱海時的窗外景致;書雖然是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但楊先生在序文說道,這段紀錄的是他一九五七年第一次去日本的見聞。當時他搭乘「國鐵東海道本線的特別急行」,才剛完成全線電氣化不久,從東京到大阪,即使是特急,也需要七小時半。如今看來固然稍嫌舟車勞頓,但他所記錄下來那漫長車程中洋溢著的濃厚「旅情」,卻是現在只需三分之一時間的新幹線,所難以提供的;儘管現今的東海道本線已被切割成幾個不同的營運路段,但我依然興致勃勃地計畫著,有朝一日、要重新搭乘一趟這少年時期在心中推演過無數次的經典路線。

回想起來,如我這般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出生的台灣讀者,大抵都還經歷過那「純文字的旅行想像」之階段。除了早期的《讀者文摘》、《今日世界》等雜誌,為懵懂的吾輩開啟一扇稍稍窺見世界的窗之外,印象中,真正稱得上圖文並茂的旅遊指南、或內容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旅行紀錄,以及旅居海外的作者所撰寫的在地生活風情,總要等到一九七九年開放出國觀光之後,面貌才開始慢慢豐富多元起來。而我相信許多同一輩的人,當出國之機會終於來臨的時候,總會有那麼幾部曾經構築我們對世界想像的作品,隨著我們踏上旅程。

除了前面提到楊乃藩先生的《環游見聞》提供了我對日本的想像之外(事實上他陸續出版了亞洲、美洲、歐洲、非洲等集),也仍記得第一次到法國時帶著張寧靜的《歡迎到巴黎》,以及直到現在都非常仰賴、被台灣的背包客暱稱為《地球步方》的日文旅行指南;還有,台英社的《知性之旅》系列,由於紙張厚重,可能較不適合攜帶,卻適合臥遊,尤其是其中的《歐洲大陸》、《環遊美國》兩本,更提供了一種全觀式的理解角度,幾乎被我翻閱了無數次,建立起對歐、美的旅行想像。

講到美國,又絕對不能忽略張北海的一系列描寫紐約生活的著作,我喜愛他的程度,甚至在初次造訪曼哈頓時,還特意帶了《人在紐約》到時代廣場上自拍留念;而當我成為國際領隊之後,更喜歡在帶團行程中,朗誦與目的地相關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在普羅旺斯讀《山居歲月》,團員們一邊看著窗外各個山城與花田的絕美景緻,一邊聽著彼得.梅爾如何挖苦當地人,總能會心一笑,為行程增添幾分知性的樂趣。

當然,提到這些關於旅行的閱讀經驗,在我自己看來都還是破碎、片面而且粗淺,缺乏系統性的;儘管也知道在這世界上古往今來必然累積了眾多的經典遊記,但礙於自身的外文閱讀能力不夠好又不夠快,除了一般的旅遊指南以外,始終無法領略到直接從原文閱讀之收穫與樂趣。直到—直到《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以及《當代名家旅行文學》等書系的出現,才稍稍彌補了這樣的缺憾。

我猜想正在閱讀這篇文字的讀者和我一樣,多少可能是詹宏志先生長年的粉絲,於是我們也大抵知道,這幾個旅行書系的誕生,和詹先生個人的興趣(以及意志)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在《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的編輯前言中,曾寫下這麼一段話:

「在我們出發之前,我們知道過去那些鑿空探險的人曾經想過什麼嗎?我們知道那些善於行走、善於反省的旅行家們說過什麼嗎?現在,是輪到我們閱讀、我們思考、我們書寫的時候。(中略)⋯⋯是不是該有人把他讀了二十年的書整理出一條線索,就像前面的探險者為後來者畫地圖一樣?通過這個工作,一方面是知識,一方面是樂趣,讓我們都得以按圖索驥,安然穿越大漠?」

這是一段多麼大氣、充滿了力量和鼓舞的文字!

我並不確定詹先生寫下它們的確切時間,但事實上就在這段文字被寫出來之後不久,旅行寫作這個領域,在過去至少十年之間,已經產生了幾乎是結構性的變化;關於旅行的紀錄或作品,不再是像我少年時一般的稀缺與匱乏,相反地,變成了撲天蓋地又隨手可得的巨量資訊。而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正如我們都已經知道的,當然是網際網路、數位相機和智慧手機的普及。

由於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拍攝、撰寫、上傳,分享生活或旅途中的見聞,我們不僅單純扮演讀者或粉絲的角色,也成了作者或說故事的人。在國外,它形成了一些依賴群眾的點評與經驗、提供行前或行程中參考的大型旅遊評鑑平台;而在台灣,這些現象尤其反映在部落格(Blog)與部落客的強大影響力上。必須苦笑地承認,做為台灣最資深的部落客(或至少是之一),以及「部落客旅行團」的創辦者,我似乎必須為這樣的泛濫負一些責任,但如果你真的問起,內心裡我還是覺得,這其實反映了讀者對於更詳盡與更即時的旅行資訊之渴求,是一個必然的現象。

這樣的時代,對於旅行者而言,究竟是更好或更壞的時代?同樣地,做為網路的信仰者,我當然更樂意去看它的光明面:撇開有可能造成一窩蜂或一頭熱的現象不談,至少有助於讀者獲得更新的資訊,哪怕是對於詹先生這麼資深的旅行者而言。好比說他在本書中曾提到,因為誤信某本「知名的旅行指南」,而走上比想像更長更崎嶇的瑞士山區步道;又因誤信某旅行社網站上的美麗詞藻,差點毀了一趟滿心期待的印度美食之旅。如今,透過部落客的熱情更新、或點評網站的群眾智慧,如果出行前不要「盡信書」,而能夠花點時間搜尋更新的資訊,或許就可以少掉吃下「炸羊腸」才知道是羊睪丸的潛在風險(儘管我相信那仍是美味無比的)。

但這樣的結果,其實並沒有辦法回答前面那個「對於旅行者而言,究竟是好或更壞時代」的問題;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可能因為資訊流通而顯得相對更安全,但似乎也失去了一點旅行中應該有的冒險樂趣,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意外驚喜。不止一次地,詹先生在《旅行與讀書》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他藉由閱讀得來的知識,在面對旅行中的突發狀況時發揮的作用,而屢次「化險為夷」;更不用說,這樣的過程本身,便充滿了值得閱讀的樂趣。

「他憑藉著閱讀而展開一次次的旅行,我們則閱讀著他的旅行而獲得知識與樂趣」,這簡直要像是克里斯多夫諾蘭電影中所設定的多層夢境之瑰麗世界一般了;而且更恰好呼應並實踐了作者在前述《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編輯前言中的豪情壯志:「把他讀了二十年的書整理出一條線索,就像前面的探險者為後來者畫地圖。」

網路時代的部落格式寫作固然有其存在之時代意義,但這般帶著點老氣橫秋的風格所寫就的《旅行與讀書》筆記,卻給了如我這樣一位讀者更多的驚喜,於是我們將會從心底認同:這兩者,其實都有它們存在的絕對必要性。

讓我回到一個「詹粉」的身份,再稍微回顧一下自己對這位作者的理解:早期人們對詹先生的印象大抵是「博學強記」,見到的肖像多是帶著厚重眼鏡、留長髮並低頭看書的文人模樣,總給我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他是每天窩在書房閱讀、足不出戶的蒼白文藝青年/中年;直到後來讀了《人生一瞬》、《綠光往事》,以及他陸續發表的關於旅行的文字內容之後,才猛然驚覺,詹先生其實並不像我以前想像的那般「文弱」,而徹底是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

我固然不能說,你非得完整了解過去的詹宏志,才具備讀他新書《旅行與讀書》的資格,但如果能理解他過去諸多不同的興趣與身份,再來看他關於旅行的文字,也就會有更多的趣味;因為在這些文字中,我們不時可以看見某一個階段的詹宏志之身影。從這些文字中,我逐漸拼湊出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中年旅行者之樣貌,他的行為模式大抵是這樣的:—他博覽群書,閱讀過許多經典的旅行文學、動植物圖鑑,或者從雜誌角落或旅行指南的一小段文字中擷取旅行的動機;

——他旅行的模式與類型廣泛,從古都覓食、登山健行、入住海島特色設計旅店、到冰海中間划獨木舟、北地國家公園生態旅行、非洲薩伐旅探險,「無役不與」;但也常隨興改變行程計畫,天涯海角,行者無疆;

——他讀過不少美食評鑑或米其林指南,並自己下廚做菜,對廚房流程與食材的了解,甚至可能被誤認為微服出巡的美食評論家;

——他熟悉網路(特別是電子商務),懂得從各類型的網路旅遊服務、甚至個體戶的特色旅行社網站,去尋找、訂購、安排自己的住宿以及當地導覽行程,但也曾遭遇到現場情境與網站說帖不符的狀況,反而產生了考察商業模式的意外收穫;

——他熱愛推理小說,因此即使在紀錄旅行的文字中,仍不時流露出一種引人入勝之懸疑布局與趣味;

——最後,由於他對科幻小說的熟悉與興趣,以此類型小說詮釋旅行文學的終極樣貌,把旅行的想像延伸到穿越時空的境界。

做為我這個世代的閱讀者/旅行者/寫作者,其實是既幸運、又焦慮的。因為我們一方面夠老,得以在童年與少年時期,度過一段不受太多干擾的、「跟著文字去旅行」的純閱讀時代;可是我們又不至於太老,於是在網路百花齊放的時刻,依然有足夠的年輕心態與體力,去追隨、去接受它的眾聲喧嘩的狀態。

但是在我視野所及的旅行寫作這條路上,前方既有張北海、蔣勳、雷驤、舒國治、劉克襄、王浩一、馬家輝,甚至村上春樹等諸位前行者,現在又加上一個詹宏志,長久以來已令我感到仰之彌高、望塵莫及;轉頭後方又有網路世代的眾多部落客、甚至行腳節目主持人等,群雄(當然還有雌)並起、虎視眈眈;自己敲起鍵盤來,常常覺得進退失據,滿腦子旅行經驗,卻不知從何說起是好。

可喜的是,詹宏志先生的這本《旅行與讀書》文集,為吾輩示範了一個旅行者——在這探險家早已踏遍全球的二十一世紀——應該有的一種態度和風格;他可能不會自詡為旅行作家,但在我看來,詹先生為這個時代的旅行寫作,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以及值得去追求的方向。或許我們永遠無法達到他的成就,但總該努力把這樣的心情與志向,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成功與否,即使單純做為一個讀者與追隨者,我都必須心悅誠服地說,這是一次無與倫比的,豐富且美妙旅行閱讀經驗。


(原載於詹宏志新書《旅行與讀書》/書前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