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法國到台灣
「藝術祭」或「藝術節」
已成為展現地方特色與活力的顯學
光是在十月份
台灣從南到北就有許多藝術節登場
但要如何「從地方到國際」
也正是這些藝術節共同的課題
跟著藝術旅行去! 2017年日本台灣藝術祭一覽
“藝術祭的熱潮正在日本興起,多方人馬正在嘗試藝術的全新可能性。2017年就有至少10個藝術祭,其中長野信濃大町到北阿爾卑斯藝術祭(6/4〜7/31)以及石川縣奧能登國際藝術祭(9/3~10/22)都由「大地藝術祭之父」的「北川富朗」所操刀,其他多半集中在8、9月,遍及札幌、岡山、鹿兒島等地。盛夏時分若想避開旅日人潮,藝術旅行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另外,近年來藝術祭炫風也刮到台灣來,從台灣北海岸、東海岸、西部農村都有不少藝術祭,不少都著重與自然共生,藝術作品也十分國際化。歡迎大家在試試遠離人潮,在藝術裡漫步吧!”(Rakko)
屏東首次地景藝術節10大裝置藝術登場!
“這是屏東縣政府首次舉辦地景藝術節,位置選在充滿復古記憶的眷村裡,透過藝術家的創作串聯過去與未來,從昔日時代氛圍發展出新意,讓人有種物換星移的歷史感。裝置藝術其中有,使用喜宴辦桌時常見的「紅塑膠椅」疊成的凳子塔;或是參考二戰時美軍在台成立的飛虎 P40 戰鬥機外型,製作而成的一架小模型機,這樣一系列地景藝術作品,便是在這樣的「調時差」概念下產生,以翻玩歷史的創作理念添加不少趣味色彩。”(蕃新聞)
台南水岸藝術節,15個水上未來藍圖!
“台南水岸藝術節,2017/10/07至10/29,重塑台南河岸城市地景,《水 生活》場域以運河造船廠舊址為舞台,試著去描繪與想像生活在水上的未來藍圖。”(Yahoo! 懶人卡)
10/14東海國際藝術節 花與童話風格走秀
“一年一度的台中東海國際藝術節10月14日在東海藝術街科比意廣場登場,東海藝術街商圈主委莊家玟表示,當天邀請店家以花與童話風格裝扮走秀,還有儀隊、熱舞、客家童謠等演出;另邀請東海大學美術系、工業設計系學生在商圈內創作4件造景藝術,包括「花現幸福」、「花現精靈」、「花的聆聽」、「花開富貴」,歡迎民眾前往拍照打卡。”(自由時報)
清水地景藝術節 看見在地記憶
清水地景藝術節昨在拍瀑拉族的傳統舞蹈中揭開序幕,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欣賞。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是清水著名的史前文化遺址,也是平埔族活動的地區,四千年前即有平埔族逐鹿而居,日治期間並在此建立神社,國民黨播遷來台則改建軍營。(自由時報)
桃園國際漂流木藝術節 26日風禾公園登場
2017桃園國際漂流木藝術節即將於26日展出,桃園市文化局長莊秀美9日指出,桃園市依山傍海地形特殊,尤其是每到颱風過後,復興區的大型珍貴林木往往會被大水沖到下游出海口或是大漢溪下游,市府為了利用天然資源開啟漂流木藝術,同時吸引許多國際級大師來桃園爭相以漂流木做為裝置藝術,開啟了國際漂流木藝術節活動。(台灣好新聞)
大稻埕藝術節熱鬧一個月 藝文交流盛宴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共同創辦人周奕成表示,在1920 年代,大稻埕扮演著台灣文化基地,當時有很多新的思潮與藝術運動發生,因此大稻埕藝術節可說是有世界級的文化資產,可以不停地挖掘探索,而在明確願景和遠大目標下,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也會永續發展下去。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表示,1920年代的大稻埕是當時台灣文化最鼎盛的地方,同時領導台灣的思潮,藝術節把大稻埕變成處處都有文化藝術的地方,可說是大家的大稻埕。(中央社)
千人齊聚舞動淡水 2017淡水環境藝術節開跑
以藝術帶動城市品牌是淡水行之有年的創意策略,擁有先天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的優勢條件,成功創造了屬於淡水新的記憶,一場由居民、藝術家與公部門聯手打造的藝術慶典,8月份開始的滬哈藝術工作坊,藝術家團隊帶領市民一同創作、學習,包括服裝道具製作、藝術花車創作、舞蹈肢體演出等各式不同主題,並就地取材發揮創意,加上巧思與巧手打造出令人驚豔的裝扮與道具。(中央社)
白晝之夜雨中登場 用藝術讓民眾徹夜不眠
「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是全球的夜間城市藝術季,西元2002年創始於法國巴黎,大多在10月的第一個週六舉行,主要根基於「都市創新」、「空間設計」兩大核心概念,秉持「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公民參與」三大原則,透過多元藝術作品、演出,讓民眾探索城市。去年的白晝之夜在舊城區北門舉辦,今年則移師台灣大學、溫羅汀街區(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及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晚上7時在國立台灣大學椰林大道盛大開幕,活動將一直到明天清晨6時才結束,讓愛好藝術的民眾「一整夜都別想睡」。(中央社)
「基隆潮藝術」和平島登場 累積城市向上提升能量
基隆市文化局表示,「基隆潮藝術」於今年邁入第3年,市府延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於2015年開始辦理之「潮藝術」環境藝術季活動成果,今年持續合辦並邀請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加入共同辦理,邀請來自不同的國家的藝術家融合在地歷史、社會環境、全球議題等思考領域於作品構思與創作中,希望透過藝術品的觀賞眼界,再次省思海港城市的發展與環境守護的平衡。(NOWnews)
綜合點評:「藝術祭」的模式,如果辦得成功,將地方特色融入、轉化為藝術元素,可說是將地方從單純的「大眾觀光」升級為「知性旅遊」的一種絕佳方式,來訪的旅人與當地的民眾,在共同學習與理解藝術品(特別是地景藝術)的過程中,也達到知性交流的共鳴。但所謂成功與否,仍有賴於與地方長期的溝通、說明、理解,真正挖掘出地方的精神內涵,才能夠永續經營。例如今年某些藝術節引發是否商業化的討論,其實商業化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是好的商業化。最忌擔心「曲高和寡」而又回頭擁抱大眾化,則反而有可能失去藝術祭或藝術節的原始精神,而「國際交流」更是非常重要的策略。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絕對值得堅持。
本週選題&點評人:工頭堅
【延伸閱讀】更多關於 藝術祭 的文章
圖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by 林凱洛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