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150年忌辰,京都的最後身影

「是夜,京都的天空雨雲密佈,群星隱匿。
然而,時代已經轉變了。年輕人用他的手
推開了歷史的門扉,開啟了未來。」
──司馬遼太郎《龍馬行》終章

今年(2017)11 月 15 日,
是坂本龍馬被暗殺 150 週年忌辰,
日本各地早已舉辦展覽與祭典,
紀念這位推動薩長同盟、大政奉還,
並寫下「船中八策」的幕末志士。


站在今日的四条河原町交叉口,可以看見什麼呢?

在這個稱得上是京都最熱鬧的路口,四面都是百貨公司,無數的遊客,以及遊客們最喜歡的一蘭拉麵、Super Hotel,都在步行數分鐘的範圍;還有下班後逛街、聚餐、遊樂的京都人⋯⋯這便是現今的四条河原町。但如果有機會,在穿越人行道時,側首往北望去,在那短暫的一刻,遙想江戶時代的河原町大路,又會是什麼樣的景觀?

每次走過這條街道,我總忍不住看一眼北邊,目光落左前方蛸藥師通南側的一個角落,因為那裡,正是坂本龍馬被暗殺的地點。這一瞬間的注目,既是憑弔,亦可當作一種致敬。


高瀨川

距今一百五十年的 1867 年(慶應三年)秋,龍馬為了推動「大政奉還」,再度潛伏來到京都。早期出入京都時,他多半住在洛南伏見,諸多志士愛好下榻的寺田屋,且在那裡邂逅了後來成為妻子的楢崎龍,並僥倖躲過一次又一次的暗殺。但隨著志業的推進,必須就近住在接近政治核心之處。當時奔走京都的志士,為了逃避走在路上隨時可能面對新選組或見迴組等、效忠幕府的糾察組織之盤查與追殺,許多採用當時仍暢通的運河為交通路線,如今位於木屋町通旁的高瀨川,便是當時運河的遺跡。

由現今位於京阪本線中書島驛的伏見區域北上,往昔運河(高瀨川)可直達一条後注入鴨川。而龍馬藏身之處,則是位於三条與四条之間,此處距離土佐藩邸最近,如有意外,也可躲入藩邸避難。他昔日雖是脫藩的浪士、待罪之身,但早已經由松平春嶽遊說藩主山內容堂,赦免了脫藩之罪(雖然他又二度脫藩),當時已是身繫國運,成為不可忽視之人。

由四条河原町交叉口往鴨川方向,我喜歡走到先斗町通,由此往北穿行。

儘管這條窄窄的小徑,如今已成為市民與遊客摩肩擦踵的觀光步道,但自從當年無意間走入,無論來過幾次,多麽擁擠,似乎永不厭倦。因為只有在這裡,可以親身體驗當年志士們穿著木屐,奔走於石板小路上的場景。先斗町不長,卻風情萬種,路上的町家食肆,到了夏季便在內裡鴨川畔開起納涼床,可謂京都最常被讚頌的夏日風物詩,曾有次不計成本也要體驗,含淚掏錢在所不惜。


酢屋

先斗町走到底的丁字路口,右側便可見鴨川,轉角是名為珉珉的煎餃店,但此時應當往左,過木屋町、高瀨川,來到運河西側,幾步路,便可見到酢屋。留神一些,在屋角立著「坂本龍馬寓居址」的石碑,每年龍馬忌辰,屋前會擺出小小的供桌,供行人憑弔。

這酢屋當年是木材商,二樓做為龍馬在京都時藏身之處,更是他和土佐藩共同創設的「海援隊」之京都據點。在龍馬被暗殺前所住過的處所,酢屋由於避居小巷,得以獲得較好的保存,二樓開設「龍馬藝廊」,旅人可付費上樓參觀。樓上空間不大,約莫是日式青旅的房間樣貌,卻可想像當年龍馬在此蝸居的情境。

根據酢屋官網的說明,龍馬於慶應三年六月(舊曆)下榻此處,以此為據點,完成「薩土盟約」,並成為大政奉還的真正起點,他心中欣喜,在此寫下一封長達五米的書信給家鄉的姊姊乙女。如果要說幕末歷史的轉捩點、是距當時三個月後完成的大政奉還,則酢屋的二樓,又何嘗不可視為明治維新的前哨?

站在酢屋二樓,下望狹窄的街道,遊人如織,卻彷彿回到一百五十年前的幕末。


近江屋

離開酢屋往前,再度回到繁華的河原町通;過了河原町三条的路口,走進道路西側的騎樓,往南不遠,便是龍馬最後藏身之地──近江屋的原址。根據記載,龍馬於舊曆十月再度入京,由於之前寓居的酢屋已被幕吏盯上,無法續住,因而改到河原町大路上的醬油店近江屋藏身。也正是在這裡,迎來了德川慶喜宣佈大政奉還的日子。

在那之後,龍馬仍四出奔走了一個月,直到舊曆慶應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龍馬和他的盟友中岡慎太郎,雙雙在近江屋的二樓遭人暗殺,龍馬當晚死亡,中岡身受重傷,也在二日後回天乏術。暗殺龍馬的兇手,長久以來有各種陰謀論的推測,成了幕末的謎團之一,我傾向相信是幕府的殺手組織「見迴組」所為,但也有可能是薩摩藩透露風聲給對方。無論如何,龍馬終究沒有見到他努力推動、期待的新時代到來,未能完成帶著海援隊航行到世界各國的夢想。

或許是因為位於大路旁,隨著歷年無數次的都市更新,近江屋原址早已不存,正如高知市區的龍馬誕生地一般,只留下道旁的石碑與解說牌,「坂本龍馬 中岡慎太郎 遭難之地」。據說真正的原址是在北鄰隔壁,但因當年立碑時屋主不允,便落在此時的定點。多年前它原是間便利商店,後來改成了迴轉壽司,販賣著龍馬出身的土佐風味壽司與手捲。

儘管人來人往,總還是有人或駐足、或拍照,站在石碑前狹窄的騎樓人行道,感受歷史現場無言的力量。


墓前祭

我也曾為大政奉還與龍馬忌辰的日期所困惑。因為現今紀念的日期僅相隔數日,長久以來一直有著大政奉還後沒幾天,龍馬便遭暗殺的錯覺。但事實上,正如前述,這兩個事件相隔一個月。後來終於弄明白,大政奉還的週年,是以西曆來看,因此訂於 11 月 9 日;而龍馬的生日與忌辰,皆為舊曆十一月十五,為了維持這生與死在同一天的巧合與傳奇性,便無視於曆法的差別,而統一於每年 11 月 15 日紀念。(註:若以西曆來算,龍馬忌日應為 12 月 10 日)

位於京都東山,高台寺後方的山坡上,是一大片墓地。幕末時期的動亂,在京都有無數的志士被斬殺,許多人便葬在此。可以想像當初可能是一片亂葬崗,直到明治年間才一一整理歸葬,同時建立靈山護國神社,以慰志士之靈。

去過京都的遊人,必然不會錯過清水寺,而從清水坂下來,到停車場前的北側,往下便是遊人熱愛的三年坂(產寧坂)、二年坂,一般遊客通常走到二年坂盡頭,便左轉下山;然而只要往右側看,或許便會發現路旁的大石碑,上面寫著「維新之道」。這條路,便是通往靈山護國神社,以及龍馬墓地所在。

平日來到這,想必是陰森的;但每逢龍馬忌辰,便有絡繹不絕的老、中、青年,來此祭拜。亦有活動自下午便開始,以史蹟導覽的城市散步方式,沿著龍馬史跡,最終來到幕前。我曾來過兩次,雖然肅穆,卻不悲悽,反而有種理想的朝氣,藉由「傳燈」的儀式,彷彿要將龍馬未竟之志、繼承下去。

坂本龍馬的故事之所以受到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喜愛,無非是他不拘泥於傳統的思想方式,以及勇於實踐的行動力。比起許多以權謀著稱的歷史人物,龍馬顯得「陽氣」許多,又他雖然英年早逝,卻因而永遠保持著年輕的形象,就像許多革命英雄一般,鼓舞著年輕的心靈。也正如我非常喜愛的、司馬遼太郎先生在《龍馬行》終章「近江路」,那段看似輕描淡寫,卻令人蕩氣迴腸的結尾:

「是夜,京都的天空雨雲密佈,群星隱匿。

然而,時代已經轉變了。年輕人用他的手推開了歷史的門扉,開啟了未來。」


旅飯專題:日本維新歷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