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想感覺屏東,
給屏東更完整具體的定義。」
一、「撫浪屏東」,From屏東,既揭示了在地的屏東根源,也強調了台灣島的海洋意象。想問問《撫浪屏東》的編輯們是否想對海洋屏東有更多的介紹呢?可以透露之後的編輯計劃嗎?
屏東不等於墾丁,也絕對不只有山海自然資源的遊憩設施,這塊狹長且延伸為半島的土地擁有更為融合的人文化成。原先定名「撫浪屏東」即是以身分認同的標識展現來自南方的自信,也許對屏東的認識是黑鮪魚、蓮霧、芒果、大鵬灣,我們還有古厝洋樓、貓頭鷹與石板屋、六堆史蹟與平埔儀式,有滇緬菜或印尼客家菜、有眷村或移工的家鄉事,於是我們想感覺屏東,給予屏東更為完整具體的定義。近期計畫,配合節令慶典與風土掌故,從沿山公路(185縣道)審視屏東多元族群的生命路線,談農創、部落食藝、文學跨界;也將藉由古調歌謠聆聽各族群的生命之歌,紀錄滿州調、楓港調、恆春調、地方劇團、樂器製作;編織設計,寫屏東生活的設計家發展,演藝廳展演設計等。還有更多社區發展的人文事蹟及故事島嶼的面向有待我們分層結構化,閱讀地方肌理。
二、到目前為止,出了幾期?曾經報導過哪些專題?哪一個專題或文章最受歡迎?
6月15日當天已出版第3期,3期的封面故事依序為「手感的年節」、「游移,新力無限」、「離岸人靠港探戈」。我們試圖在「移民」議題內辯證積極特性,比如主動來到屏東,或者在屏東深根的新住民生活面向,而訂了「異域」、「墾漂」、「新力」主題,尋找異域孤軍在隘寮溪畔開墾,第二代繼承婆婆媽媽手藝展開跨族群整合新型態料理眷村;墾漂不只寫逃避城市喧鬧的人,更希望在南方做自己、奉獻能力的生活實踐家;新力則以異國情侶及到屏東讀書而留下來開業的青年新生力量。
這幾個單元頗受讀者群喜歡,一來新舊文化的衝擊感很大,二來連屏東在地人都鮮少知道的受訪商家藉此曝光,帶來經濟效益,三來使人獵奇屏東,原來有這麼多隱匿的故事。以致,讓我們對於每一期的選材都望能以專業製作者、文化保存、創新研發、青年創業等作為重要的評估依據。
三、你們認為希望對話的對象是誰?目前有達到這個目標嗎?又,曾經從讀者那邊收到讓你們覺得最有意義的回饋是?
希望願意花時間閱讀,願意感覺的對象。
我們的文字量不算少,圖片絕非主體,願政府刊物的製作絕非政令政績的樣板戲。於是,我們還帶點與「主流」的抗衡,選題選材上希望保有部分的決定權,比如各期鄉鎮派對部分,會邀請在地住民撰寫他看見的「家鄉」,省去泛述,要的是「家」的味道。創刊號寫遊子反思小琉球觀光化、四月號請駐地藝術家寫枋寮的藝術村及放白鶴儀式觀察、六月號是屏科大學生陳丰以筆記佳冬八八風災以來的耳聞故事及「魚仔滷(飯湯)」。這些都是我們堅持且熱愛的切入觀點。因此,聽到寄放商家曾說,這刊物沒有時效性,不要以為是流行雜誌,而是對屏東文化的學習文本,這是我們想默默地做的事,希望這股憧憬依舊。
四、(很俗氣或老套地)想知道你們希望實現的目標或夢想是什麼?
我們理想中的藝文刊物,除了推廣地方藝文活動、報導地方故事,更應具有挖掘地方知識、凝聚地方文化意識的功能,期望《撫浪屏東》兼容政府刊物的深度與地方刊物的溫度,我們真的是在地方談地方事,百工生活裡寫生筆記。
《撫浪屏東》可以讓「玩家」找到「食尚」,可以讓「旅行」發現「文化」,也可以讓「不經意」感受到「原來如此」,只要你願意帶著撫浪看見屏東,相信這本刊物的另一意義,是讓每段片刻時空,更為緊密真實的看見與被看見。
不管誰,對屏東的接觸多少,身為屏東人,當你拜訪朋友時,帶上一本《撫浪屏東》,告訴他們,屏東文化的美麗心情,也許,這本刊物成形目的之一,便是對地方誌的一種自信表達。
✃✃✃✃✃
《撫浪屏東 From Pingtung 》
2016年2月~
季刊。
可於各獨立書店等索取,也可在issuu線上觀看。
兼容政府刊物的深度與地方刊物的溫度,同時關照屏東多元文化的廣度,期望展現生活在屏東這塊土地美好的人、事、物,讓更多人來南國的土地旅遊、生活。
延伸閱讀:
《撫浪屏東》多元自選|
〈少年佳冬:塭仔的魚滷香氣與抒情記憶〉
〈南國更南的味道,味蕾上的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