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邊的賣菜大姐們,觀音山前眾生品


聽兩句邏輯可疑卻入耳入心的菜市發言,
逢場姐妹各自開心。
這大概是我近來體驗到,
最為買賣互益的市場供需實例。


我對淡水竹圍菜市場裡的賣菜大姐們忽然生出興趣,不是正規菜攤上的那種老闆娘,而是以寄生形態依附著市場的迷你業餘小菜販,專賣一些自家菜園種的粗生果菜,多數長得彎彎曲曲,和我老家院子裡的一樣。很難決定這些人到底要叫阿桑還是大姐,說實話,我第一反應是想叫阿桑,但日子要是只問真實不求矯情的話還能過嗎?人家見我都能慈慈藹藹叫妹妹,我沒什麼不能叫大姐的。

本來我買菜一向講求快狠準,不太留意這些大姐,太陽曬得那麼狠,黑斑冒得那麼快,我的青春美貌如果還有殘留,總是希望額度可以用在風景比較開揚優美的地方。為了儘量一次買足一週份量的根莖蔬果,我的眼裡只有萬菜具備的大型蔬果攤,手刀進手刀出,偶爾遇見店狗店貓會蹲下來聊兩句,隨即又安德烈依把依把離開菜市場。

直到有一天,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說她獨鍾這些大姐賣的菜,我的買菜智慧才終於晉級。像我這樣需要撐足一週的蔬果庫存,當然應該優先購入這些當日現採現賣的蔬果,爭取多一天兩天的鮮脆營養,要是幸運遇上帶根帶土的葉菜,更是可以肆無忌憚冰上三四天。自此我就像寶可夢過了二十級,開了天眼,終於看得見這些可貴的流動賣菜大姐們。

市場裡的大姐們有些以單數型態出現,有些是複數,越早上市場,遇到的越多。全聯與土地公廟夾著的那條小巷裡,有幾個我特別喜歡光顧,當然也私下取了名,方便我暗中發展單方面的情意。土地公廟的入口正前方有一個石花姐,穿著黑色塑膠拖鞋蹲坐在小凳上,連攤都沒有,只在地上隨便舖著零星的幾把空心菜、地瓜葉、南瓜之類,很能說話。走進她的業務範圍內,就像站在感應過度靈敏的超商大門,會不斷聽見語音重複播放:「這個我們種來自己吃的,都沒有農藥,不用洗很久,這很好的菜,都沒有農藥,不用洗很久,你不用洗很久,啊要不要吃石花凍?絲瓜要不要?這個南瓜要不要?」石花凍是她的固定商品,有甜的,啊也有不甜的啦,我已經記得她的銷售台詞與話術,每一次她都要眨著靴貓眼再三確認,我是真的不買我沒買的項目,我也只好每一次都拿出真感情來道歉,說我真的不吃石花凍。以拒絕做為轉身前的最後一句話,一直是我覺得相當嚴重的人際斷裂,有幸在菜市場遇見她,讓我可以無痛進行減敏練習。

石花姐身旁幾步路就是琥珀姐的菜攤,我非得過去看看有沒有得秋葵茄子好買。大姐們的商品種類非常重複,主要是適合業餘菜園種植的蔬果也就那幾款,空心菜地瓜葉容易吃膩,能買到一點顏色不同或口感涎滑的菜,心裡往往能添一分營養學的僥倖感。琥珀姐屬於複數的大姐菜攤,她的名字由來就是因為身邊經常有個珍珠姐,讀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人都知道,珍珠隔壁就是琥珀。

珍珠姐永遠戴著白閃閃的珍珠項鍊,有時候戴著口罩,有時候戴帽子,每次都坐在琥珀姐後面自顧自說著各種閒話,菜攤生意顯然不關她的事。本來吸引我目光的人是她,但前幾個禮拜我在攤上買長豆的時候,聽見珍珠問琥珀晚點要不要一起去吃午餐,琥珀說她帶了便當,站我身邊的師奶顧客順口讚她「有夠儉」,琥珀居然接了句「夭鬼兼雜唸」。我一聽覺得她才是冷面哏王,說起話來生動鮮明還押韻,立刻要求她覆述一次我好記住。在場幾個大姐眼看有後生求教台語,五口十舌解釋起來,我因為起了頭也不好意思不搭上去,頓時攤內攤外活力四射祥瑞萬狀,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全湊齊了。故事性強大,就是複數的威力。

整個竹圍市場裡面,劇情最感動我的複數,是屈臣氏對面的竹筍姐與竹筍兄。有筍的季節他們就賣筍,其它的項目則是隨菜園供貨而定的不可預期,我買過常見的粗梗空心菜,也遇到過罕見的金針花,拿來用薑絲麻油炒雞蛋很下飯。攤子基本上由竹筍姐主持,她周身散發著沙場主帥的氣勢,每一次我問竹筍苦不苦,她都會以沙啞的聲線外加丹田之力提出保證:「不會苦!你來跟我買東西,我怎麼會給你吃苦!」「這包啦!馬偕的護士叫我留給她又不來拿!這包兩百給你啦,好不好?啊這個九層塔早上採的,隨便賣啦!」我十次有八次會要,沒什麼特別原因的話,儘量不想忤逆她,這世上難得有人承諾不讓我吃苦,不求得遇必須好好珍惜。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她的攤位就在車輛川流的馬路邊,我退一步就是粉身碎骨,所以潛意識帶領著我向她靠攏,或者叫我快點買斷離場以求長生。

竹筍兄坐在旁邊扮演人體收銀機的角色。竹筍姐被問到「這樣總共多少?」的時候,會一邊試圖以口語計數,一邊欸,欸,欸,看向旁邊的竹筍兄,她也不是沒有看向我過,但很快就知道不濟事。竹筍兄在主帥身邊看起來溫溫弱弱,但是算起菜錢來穩若諸葛,夫妻二人四手找好零錢收妥鈔票,他再拿起腳邊一大片瓦楞紙,上面是整列大小接近18級20級的手寫數字,把剛才的交易金額接續著寫上去,進行一個師爺記帳的動作。看著那串歪斜的手寫數字,我常常希望他們待會捨得買塊好肉回家吃。

巡遍大姐們以後,我才肯回到正規菜攤上去,買些專業菜農供應的香菇玉米高麗菜,補滿冰箱的剩餘空位。正眼看過她們指縫裡的泥土,和成交時的業餘式欣喜以後,我很難不心軟,即使明知道其中有些很可能是兒孫氣急敗壞反對她們出門勞動的高齡大姐, 我還是想要在烈日下尋找她們,買回她們帶著期待種下的青菜,遞出在她們眼中才附著特別多滿足的五十或一百,聽兩句邏輯可疑卻入耳入心的菜市發言,逢場姐妹各自開心。這大概是我近來體驗到,最為買賣互益的市場供需實例。

(封面顯示圖片:Stella Shen@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