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這概念對於旅遊而言越來越重要。
小至旅遊元素的住宿、大至整體性的遊程規劃,
接地氣似乎跟深度旅遊劃上了等號,
也是現在遊客們最愛的特殊旅遊經驗。
這次在屏東參加旅遊創新工作坊的我們,
也從講師的分享中,尋找自己與土地的連結。
本次為參與由《RTM泛旅遊》舉辦的屏東旅遊創新工作坊,首次來到了屏東青年學院。看到工作坊滿堂熱絡的景況,很感慨同樣的課程此情此景大概很難出現在台北,因台北資源多,也讓活動跟活動間彼此競爭,免費課程常出現缺席的窘境。工作坊的與會者年齡分布約在二十歲至五十歲上下,範圍不小,其中包含很多國內外的旅遊、旅宿業者,或軟體工程師,或社造背景的專業人士,或身障業者,或大學生。旅遊產業的議題會被多方關注,實乃旅遊是生活產業,與各界皆有深切的關聯。
有趣的是,工作坊的主題雖是旅遊,但本次工作坊的講師不約而同皆對在地有很深的情感與認同,講師分別來自社區營造者、在地戶外活動專家、農事體驗創業青年,因而與其說是在講觀光,不如說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是在講:「如何讓觀光接地氣?」工作坊的內容正顯示出新一代的旅遊價值,觀光可以不只是去不同的地方走馬看花,更該是體驗在地生活,從過程中找到自己與土地連結的過程。
工作坊的講師,包括「屏東縣青年學院」的負責人-張劭瀚、從事屏東深度旅遊,以戶外體驗為主的「超人家族休閒工作坊」創辦人-趙人峰,以及從苗栗崎頂社區發跡,以農事體驗為主的「小田農創」創辦人-林哲甫等人,他們以在地服務的經驗,跟大家分享深根在地的各種面向。工作坊也帶入了《RTM泛旅遊》在旅遊創業團隊的資源,邀請「Niceday玩體驗」的商務開發代表-林怡蘋,以及「Tripbaa趣吧!」的產品企劃-嚴凱泰以視訊的方式與會。分享在地體驗項目是如何被商品化,並利用平台導入資源到在地,引起現場的業者跟青年相當多迴響。
這也是我認為這場活動成功的原因之一,論述在地議題常會把個人對土地的情感無限放大,聽眾或許也會很彭湃很感動,但個人經驗畢竟難以複製,聽完講座的下一步究竟可以怎麼做?不知道。如果說在地論述為工作坊增添溫度,導入現代科技的管道與行銷趨勢,則讓整場活動的目的更加立體,不會一面倒向感性的結論,也讓與會者對商品開發存有更多想像空間。
工作坊尾聲,學員針對現場提出的四項疑問進行熱烈的討論,最後來歸結一下不同專業及成長背景的人才綜合討論之結果,有幾大項是目前諸位在地工作者認為屏東觀光、返鄉青壯年所遇到的共同阻礙與目標:
1.國際觀光亮點不足—運用社群媒體的力量,深耕單一且強烈的特色吸引外國觀光客,並優化整體的配套措施,如:交通規劃、語言指引,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完善外國旅客的旅遊體驗。
2.青年無力可還鄉—最直接的問題是工作機會跟薪資待遇,但留不留得住人才,要先問人才對這塊土地的認知與認同夠不夠深切,會不會因為一些挫折就放棄。未來,增進青年的自我認知與在地認同,向下(青少年)扎根、向文化扎根,才是讓對的人回流返鄉。
3.人口老化樂齡旅遊-屏東青年人口外移,先照顧好老年人口的內需市場,甚至吸引有經濟能力、能夠享受樂活的中老年客群,打造國際樂齡生活天堂,或許也是一種解方。同時,中老年人也可能是對的創業者,因為他們往往有人脈有社會歷練,比較難得的應該是還附有創業熱情,願意帶領年輕團隊。
另,工作坊最後,張劭瀚院長以自身從社工,到社區陪伴的經驗給予想做在地題目的創業者建議,深耕在地必須有長時間的觀察與陪伴,先不急著改變,應該先有所發現。
會說這場工作坊相當成功,其實是因為在地人、學員的熱情與認真,令人感動。這一輩返鄉青年大概集中七零中後,其父母輩的觀念正是軍公教難波萬,鐵飯碗好棒棒的年代,不難想像對青年來說返鄉最大的阻礙或許就是家裡的期許,要做到被認同、凱旋歸鄉,相當不易。但如其中一位從金融業中離職,回墾丁旅宿業工作的女生所說:「回來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生存,但我相信會回來的人,有很大的原因是,想要做一些知道自己在幹嘛、有真實感、能牢握在手的事情。」
旅遊是泛生活產業,產業範圍就是我們的生活場域,產業內容與你我日常的一部分。過去台灣人有吃苦耐勞、克勤克儉的民風,玩樂幾乎不是我們熟悉的生活項目,所以當這種風氣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很容易被聚焦在最簡單表象的美食娛樂、享受奢華上。但旅行的本質,對人的意義,可以造成的影響,遠遠不該侷限在此。選擇最近幾個月旅遊產業相關的熱門議題,從旅宿法規到墾丁大街,旅飯針對此些議題有更多詳細內容可參考,「墾丁旅遊貴,民宿舊法規,究竟如何解?」、「台灣旅遊貴,『然後呢?』」、「一位民宿主人的思考:「村」與「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