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井壽的冬季京都澡堂之旅!

文/柏井壽;譯/王文萱

冬天,三方圍繞著群山的京都,籠罩在盆地特有的嚴寒之中。也就是人們所謂「嚴寒刺骨的京都」。京都人早上的招呼語,一定是邊吐著寒氣邊說著:「好冷哪」。

以溫度來說,這裡雖然不及北海道,但體感溫度卻更低,連北海道來的觀光客都不禁縮著頸子喊冷。特別是町家建築,冬天從建築隙縫中吹進的風,冷得直讓人發痛。寒中取暖。在寒冷當中暖和身心的,便是白色搖曳著的水蒸氣。求快的方式就是泡澡。

有不少京都人,即便家中能泡澡,也會特地到澡堂去,追求熱水及蒸氣帶來的暖和。近年來,京都市內四處都湧出了溫泉……更正確的說法是「挖掘」到溫泉。雖然溫泉也很不錯,但似乎不到大受歡迎的程度。

船岡溫泉為日本有形文化財,牆壁上的鏤空木雕及馬賽克磁磚拼花極其華麗!照片提供:妮可魯の飛行日記

大原、嵐山這些知名觀光地,雖然有溫泉,但卻很少被報導提及。當初開泉時的期待似乎讓人落空了。

「京都與溫泉」—很少人會這樣聯想吧,也許這便是原因之一。「京都與澡堂」,這個聯想還比較恰當。雖然比起從前少了許多,但洛中還是有歷史悠久的澡堂。冬日京都,若想暖和身心,那麼澡堂之旅,也頗有趣味。


鞍馬溫泉峰麓湯

大原、嵐山等地的溫泉湧出之前,提到京都的溫泉,指的便是鞍馬。

前往洛北鞍馬,可搭乘叡山電車。從始發站「出町柳」只要花不到半小時。一下車站,就有接駁巴士迎接。搭乘三分鐘左右,就會到達鞍馬的溫泉。

鞍馬溫泉峰麓湯。這裡提供住宿,但當天來回也能充分享受。如果是泡露天溫泉,只要千圓即可。若帶著自己的毛巾前往,便可用最便宜的價格享受。但難得都來到鞍馬了,不如挑戰兩千五百圓的「當日套裝行程」吧。附有可替換的浴衣以及毛巾,能夠好好地體驗溫泉氣氛。

首先,在室內的大浴場將身體暖和。鞍馬一地,即便是夏天也很涼爽,所以立刻進到露天溫泉實在太冒險了。先享受一下桑拿浴及泡泡浴,一邊注意外面的氣候狀況,再換上浴衣,前往露天溫泉。

這裡被一股閒適的空氣包圍,會令人忘了身處於京都市內。鞍馬的森林,非常適合冬天的景色,運氣若好,還能夠邊泡溫泉邊賞雪。這裡的溫泉是很單純的硫磺溫泉,雖然有些硫磺味,但泉水不臭,非常滋潤肌膚。

把頭枕在浴池邊緣,仰頭望向冬日天空,能夠感受到四周一片寂靜,像是身處祕密溫泉,更覺趣味。若泡累了,可回到室內,到樓上的休息室。借個大毛巾,接著小憩一番,實在舒服極了。溫泉帶來的暖和,沁透全身。若餓了還可到用餐處。我推薦兩千六百圓的「迷你牡丹鍋餐」。運氣好還可享用到丹波產的特選山豬肉。


京都塔大浴場

我年輕時,因為價格便宜,會搭乘夜間巴士往返東京及京都,不過現在已經不坐了。當時的座位又窄又小,但聽說最近已經有了豪華版的夜間巴士。

有朋自遠方來。當時若朋友從東京搭乘夜間巴士來到京都,我時常推薦他們造訪京都塔大浴場。

photo by tripadvisor, by CC0

那時晚上十點左右從東京車站出發的巴士,會在早上六點半抵達京都車站。我到巴士站迎接朋友,然後一同到京都塔,沒多久後剛好開始營業。大清早七點泡澡,正是愉快。

我們一面流著汗,一面討論今天要去哪個寺院、吃些什麼。泡完澡後一時興起,便會把行李寄放在車站的手提行李寄放處,接著前往「新福菜館」。大清早泡澡之後,大清早吃拉麵。與京都氣氛迥異的行程接二連三,讓我許多朋友們驚訝不已。

雖然時代變了,但聽說現今也有許多年輕人是走這套行程的。「夜間巴士+大清早泡澡+大清早拉麵」,讓人躍躍欲試呢。

京都塔大浴場入口。照片提供/時報出版

京都塔就在京都車站的正對面,而大浴場在地下室。地板鋪著磁磚,有種懷舊感。這裡是打地下水來煮沸的,熱騰騰地把全身都暖和了。七百五十圓,附一條薄薄的毛巾,非常超值。就算沒有搭乘夜間巴士,若住在京都市內的商務旅館,大清早來泡個澡也不錯。這裡地下樓層與JR及地下鐵烏丸線直通,因此不擔心淋雨,也不怕泡澡之後身子變冷。

蒸氣堆在天花板上,然後又一滴滴落在我的頭上。一想到上面聳立著一百三十一公尺高的塔,不禁感慨了起來。

附帶一提,關於京都塔,時常見到雜誌寫說是仿和蠟燭的形狀所設計的,但其實這是錯的。正確來說,是仿燈塔而建造的。因此每每從旅程歸來時,一見到京都塔就會感到心安。


京福電鐵「嵐山」站的足湯

「嵐電」的車廂及車站。照片提供/時報出版

搭乘京福電鐵嵐山本線,又通稱「嵐電」,前往嵐山。這裡是京都觀光的必訪景點,不過這回目標不是櫻花、也不是紅葉,而是足湯,這才是適合冬天的選擇。在嚴寒刺骨的京都,見到這搖曳著熱氣的光景,總令人覺得溫暖。

京都究竟適不適合溫泉呢?先把討論放一邊,泡泡足湯,在這熱呼呼的時刻悠閒地聊天,必能暖上心頭。

photo by Kiwi He @ flickr, by CC0

有些地方上的溫泉,在車站月台就設有露天浴池,而這裡可說是車站浴池的足湯版本。費用只要兩百圓。還附「嵐電」的毛巾,算是便宜了。車站月台上的足湯,這便是「嵐電」的樂趣。沿著軌道轟隆轟隆而來的「嵐電」車廂,一般下半部是綠色、上半部是卡其色的,但還有螢光綠或是復古褐色等顏色的車廂。

從一九七一年至今,車廂的設計改變了許多。我一面泡著足湯,一面想接著駛來的會是什麼車廂呢,這種感覺真是不可思議。一般設在月台上的露天浴池,從車上是看不到的,以免妨礙風化,但足湯卻是開放的。不知怎地,人們會互相揮手打招呼呢。即使彼此不認識,坐在車上的人若看到泡足湯的客人,一定會揮起手。泡足湯的客人也會帶著微笑回應。每次有電車駛來,人們便會打起招呼。泡足湯,真是悠哉哪。

photo by 海爾渥 / Hairworm @ flickr, by CC0


京都的澡堂

「京都很適合澡堂。原因在於洛中居住了許多老人及學生。最適合造訪澡堂的,便是老人與學生了,理所當然地—」十五年以前,我在某個雜誌上刊登了「京都的澡堂」,文章開頭這麼寫著。僅僅過了十五年,今非昔比。狀況變了許多,令人恍若隔世。

老人依舊,但學生的蹤影從澡堂中消失了。我家附近,寺町通及鞍馬口通交叉口處,有一間澡堂名為「鞍馬湯」,我到賀茂川散步時,總會順道前往。這裡是學生聚集的區域,但可以說幾乎見不到有學生在此泡澡了。可能從前學生多為寄宿,但現今演變成住進附有衛浴的學生公寓了吧。

京都船岡存在感十足的藍綠色磁磚。照片提供:迷子少女

失去了主要客源,經營澡堂當然變得困難,許多店停止營業了。我很少利用澡堂,沒什麼立場說話,但實在覺得遺憾。京都的澡堂,那姿態可是了不起的文化財。


 

本文摘自《一個人的京都冬季遊》,柏井壽 著,時報出版。